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建立抗Fas抗体诱导大鼠终板软骨细胞凋亡模型,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否有延缓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软骨细胞中整合素β1和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大鼠颈椎软骨终板软骨细胞行体外培养,应用抗Fas抗体(500 ng/ml)和人重组IGF-1(50 ng/ml)处理.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TUNEL法观察软骨细胞凋亡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Bcl-2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整合素β1和FAK的基因与蛋白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出软骨细胞并维持其表型.抗Fas抗体诱导软骨细胞发生凋亡,TUNEL染色证明软骨细胞凋亡率升高,透射电镜检查发现典型凋亡小体.与正常组比较,诱导凋亡组Bcl-2表达降低而Bax表达升高,整合素β1和FAK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下调;抗Fas抗体与IGF-1联合干预后,Bcl-2表达升高而Bax表达降低,整合素β1和FAK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抗Fas抗体可诱导体外培养的终板软骨细胞凋亡,抗Fas抗体与IGF-1联合应用,能延缓软骨细胞凋亡的过程,维持软骨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摘除右肾夹闭左侧肾蒂45 min再灌注6 h制备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 w前已行右肾切除术的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IPO组在夹闭左侧肾蒂45 min后,再灌注10 s,缺血10 s,重复6次后,完全恢复肾血流.再灌注6 h处死大鼠抽取颈动脉血和切取左肾.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IPO组Cr和BUN浓度升高,肾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肾细胞凋亡率升高,病理损伤明显.与I/R组比较,IPO组Cr和BUN浓度降低,肾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肾细胞凋亡率降低,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和制肾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3.
随着交通的不断发达,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见。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是创伤骨科中较难处理且愈后较差的关节部位骨折,其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Wacsorl—Jones(1946)认为肱骨髁骨折是“很难处理的少数几个骨折之一。笔者自2003年5月-2006年10月采用往尺骨鹰咀截骨手术入路治疗此类骨折2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1月龄双前肢去势大鼠腰椎间盘退变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改变情况。 方法:截断30只1月龄SD大鼠双前肢,并将其放于特制饲养笼内饲养,为模型组;正常组大鼠不处理,放于普通饲养笼饲养。并分别于术后5、7、9月处死两组大鼠,取下椎间盘,并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以及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形态学分析显示模型组出现特征性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椎间盘内Col2水平降低,实时定量RT-PCR分析发现MMP3 and MMP13 mRNA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5.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但手术中植入人工晶体度数是否准确是影响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前房深度变化对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准确预设眼球内人工晶体屈光度数,提高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综述了白内障术后的屈光情况,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屈光性质的弱视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方法对182名弱视儿童利用立体视检查图表进行立体视锐度检查,从不同类型及不同屈光性质的弱视对立体视锐度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未达正常水平,异常立体视者占75.82%。屈光不正远视性弱视立体视锐度较差。结论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明显低于立体视锐度正常值。对弱视儿童进行弱视训练同时,应进行立体视训练。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长春市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及不同性别和年龄HBV感染率的分布情况。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88 641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的方法,进行HBV标志物五项的血清样本检测。结果①88 641例体检人群中,HBV表面抗体(HBsAg)阳性3 620例(4.08%);37 268例女性中阳性为1 261例(3.38/%),51 373男性中阳性2 359例(4.59%)(P<0.05)。②HBsAb(+)为61.58%,女性中阳性23 781例(63.81%),男性中阳性30 800例(59.95%)(P<0.05)。③"小三阳"即HBsAg(+)、HBeAg(+)、HBcAb(+)占总数2.96%,女性中"小三阳"942例(2.53%),男性中"小三阳"1 679例(3.27%)(P<0.05)。④"大三阳"即HBsAg(+)、HBeAb(+)、HBcAb(+)占总数0.62%,女性中"大三阳"173例(0.46%),男性中"大三阳"381例(0.74%)(P<0.05)。⑤五项全部阴性29 813例(33.63%),其中男性17 789例(34.63%),女性12 024例(32.26%)(P<0.05)。⑥按2001年WHO年龄段划分,将被检人群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HBsAg(+)分别占3.98%、4.62%、3.17%,(P<0.05);HBsAb(+)分别67.06%、56.09%、51.46%(P<0.05)。结论①长春市健康体检人群HBsAg阳性率为4.08%,低于全国水平。②HBsAg阳性率、"小三阳"、"大三阳"检出率存在性别与年龄差异。③HBsAb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青年组阳性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可能与接种乙肝疫苗、母婴感染阻滞、社会整体卫生水平提高等综合因素有关。④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的易感人群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健康防疫。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 观察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2型糖尿病(T2DM)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T2DM伴OSAHS的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45~ 66岁.干预组接受14d的CPAP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果糖胺(FMN)、空腹胰岛素(FINS)、白细胞(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 (sVCAM-1).以稳态模型分析法(HOMA)评估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治疗前后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干预组FBG、FMN、FINS、MSpO2、LSpO2、AH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23.761~120.676,均P<0.05),hs-CRP、HIF-1α、sVCAM-1、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2.4±0.4)比(7.3±0.3)mg/L、(211±6)比(275±53)ng/L、(589±57)比(717±73) ng/L,2.1±0.7比3.7-±0.2,t=-53.046、-19.827、-12.827、-28.342,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干预组治疗后HOMA-IR改善程度与HIF-1α、sVCAM-1改善程度呈正相关(r=0.87、0.86,均P<0.05).结论 CPAP可改善T2DM伴OSAHS患者炎症状态,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0.
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并发晕厥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伴发晕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0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诊断变异性心绞痛74例,根据病程中晕厥发作的有无,分为晕厥组(n=16)和非晕厥组(n=5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与非晕厥组比较,晕厥组患者发作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0.3%对100%,P〈0.0001),空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2.15±0.73mmol/L对1.68±0.45mmol/L,P=0.003),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胸痛特点和入院前使用药物、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发作时心电图的心脏缺血部位和ST段抬高导联数目并无统计学差异。(2)冠脉造影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与非晕厥组比较,晕厥组患者中前降支固定性狭窄较少(34.48%对6.25%,P=0.03),而右冠狭窄较多,但未达统计学差异(8.62%对25%,P=0.0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心律失常(P〈0.000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P=0.028)是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晕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并发晕厥并非少见,恶性心律失常是晕厥的直接原因。右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患者容易发生晕厥,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