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规划,但是就其预测参数的准确性目前尚未见直接的分析与报道。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指导作用的精确性作初步分析。 方法:在Mimics软件下,随机对30例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共136个椎弓根行内固定前CT三维重建,并通过内固定前模拟模块预测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并与内固定后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前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行三维重建,设计最佳钉道并模拟置钉,预测椎弓根螺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与通过C型臂及内固定中导航系统等方式置钉后实际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并且内固定后行CT扫描见置钉位置及长度均良好。说明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制定置钉参数,能比较精确的指导内固定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相似文献   
32.
背景:良好的骨性融合对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获得长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腰椎融合的方式很多,从融合的效果来看,目前以椎体间植骨融合最为可靠.目的:对比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时采用打压植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效果及放射学结果评价.方法:27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患者C臂机辅助透视下于定节段的椎弓根分别拧入椎弓根钉.按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16例打压植骨椎间融合,11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后选用大小合宜的两个椎间融合器,把椎板及棘突骨块塞入融合器内腔并植入椎间隙.所有患者置入前、后均行X射线平片及CT检查.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6~25个月,平均19个月.2组患者原有的腰背疼痛及神经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器组优良率为91.3%,自体骨组为89.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7.5%,自体骨组为90.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高于自体骨组,提示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组织相容性良好,配合自体骨打压植骨治疗后椎间隙高度虽有一定程度丢失,但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与置入椎问植骨融合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3.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对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数字医学应运而生。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医学科研人员不断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让数字医学成为本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尤其在骨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介绍数字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4.
背景:在临床上应用和报道中小隐静脉在皮瓣中所起的作用及血管近端蒂如何处理意见不尽一致.目的: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背、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观察分析不同方式处理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1998-03/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完成.对象:将56例足背、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结扎小隐静脉近端蒂皮瓣组38例,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组18例.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植修复时,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4.0 cm~4.0 cm×4.5 cm的病例3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0cm×4.5 cm~10.0 cm×12.0 cm的病例21例.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切取面积及移植方式的皮瓣成活效果.结果:[1]皮瓣切取面积为(4.0×4.5)cm~(10.0×12.0)cm时,移植后未出现静脉危象:皮瓣切取面积为(3.5×4.0)cm~(4.0×4.5)cm时,结扎小隐静脉近端的患者中5例出现术后静脉危象.[2]在皮瓣切取面积为(3.5×4.0)cm-(4.0×4.5)cm时,移植后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皮瓣出现坏死的概率低于结扎小隐静脉近端蒂皮瓣(P=0.017 67).结论:切取皮瓣面积小于(4.0×4.5)cm时,应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大隐静脉或其属支吻合.小隐静脉在皮瓣中并非过路浅静脉.对皮瓣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35.
韦良臣  尹飚  张余  李纪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64-66,i002
目的:观察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为载体的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珊瑚人工骨一细胞复合体组,每组8只。采集兔骨髓进行基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诱导扩增、同时制备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使之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细胞一珊瑚人工复合体。麻醉后无菌制备兔桡骨15m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骨,珊瑚人工骨,珊瑚人工骨一细胞复合体分别埋入到骨缺损处,术后2,4,6,8周对动物进行精神状况、伤口和X射线观察。每次观察后随机选择处死2只动物并取材,以组织学方法对成骨情况进行观察。成骨情况按照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骨形成(0分无骨形成;1分骨形成占缺损25%;2分骨形成占缺损50%;3分骨形成占缺损75%;4分骨形成充满缺损)、骨连接(0分骨折线清楚;2分骨折线部分存在;4分骨折线消失)、骨塑形(0分未见骨塑形;2分骨髓腔形成:4分皮质骨塑形)3个方面11项,采用SSPS8.0统计软件对其分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4只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后与珊瑚人工骨贴附能力:体外培养3d时,骨髓基质干细胞已充分贴附包裹于珊瑚孔隙周边,5d与7d时无明显变化。②成骨情况:在手术后2、4、6、8周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Lane-Sundhu X射线评分明显优于自体骨组[(5.4±0.95,8.7±0.51,9.2±2.81,11.2±1.15);(0.7±0.51,2.4±0.96,4.3±0.94,7.2±1.06)。P<0.05];明显优于珊瑚人工骨组[(5.4±0.95,8.7±0.51.9.2±2.81,11.2±1.15);(0.3±0.41,1,3±0.43,1.8±0.42,4.5±1.16);P<0.05。在手术后4,6,8周时,自体骨组Lane—Sundhu X射线评分优于珊瑚人工骨组(P<0.05)。③各组不同时间炎症细胞数量: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与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在手术后2,4,6,8周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一珊瑚人工骨组的成骨能力最强,自体骨组次之,而珊瑚人工骨组最差。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同时具有骨传导骨诱导作用.成骨能力强,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6.
尹飚  苏增贵 《广东医学》2001,22(11):999-1001
目的 研究生物磷酸钙的骨组织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人成骨细胞和生物磷酸钙复合培养,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 生物磷酸钙对人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增殖指数无抑制效应,而对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 生物磷酸钙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37.
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CHA)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成骨细胞分别和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珊瑚羟基磷灰石(CCHA)、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HA)混合培养,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CCHA对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HA对ALP活性没有影响。二者对细胞增殖指数均无影响。结论CC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8.
经皮微创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 PCD)、经皮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 nucleoplasty, PCN)与联合使用两种微创技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nucleoplasty, 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3年 2月至 2011年 4月收治的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71例。年龄 21~74岁, 平均 47.8岁。 171例患者分为三组: PCD组 97例, 男 53例, 女 44例;PCN组 50例, 男 29例, 女 21例; PCDN组 24例, 男 15例, 女 9例。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病例中位随访 4.1年: PCD组 4.2年, PCN组 2.6年, PCDN组 3.3年。三组手术均获成功。三组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 经手术前后配对 t检验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D: t=21.85, P 0.05)。结论 应用 PCD、PCN以及联合使用这两种微创技术的 PCD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良, 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 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程德根  徐国洲  张余  尹飚 《中国骨伤》2004,17(8):491-492
自2000年8月~2002年8月,对收治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病例13例,采用后路病灶清除、Ⅰ期椎间植骨加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P=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 d 14.2°±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 d(2.1±0.6)cm(P=0.000)。结论 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