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张秀云  周颖  吴大保 《安徽医学》2016,37(11):1329-1332
目的 探讨紫杉醇与多西他赛在ⅠB2期及ⅡA2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122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紫杉醇组(62例)采用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化疗;多西他赛组(60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化疗。每3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3周后评估局部疗效,随即手术。结果 紫杉醇组和多西他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9.68%(37/62)、53.33%(3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组引起过敏反应、神经毒性发生率高于多西他赛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多西他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脱发、肌肉关节疼痛、恶性呕吐等毒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组手术切除率为90.32%,多西他赛组手术切除率为95.00%,术后病理检查紫杉醇组淋巴转移9例(15.79%),多西他赛组淋巴转移11例(19.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有效、低毒副反应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可为患者赢得手术机会,其疗效与紫杉醇相似,但在过敏反应、神经毒性方面明显低于紫杉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Rh阴性孕妇血浆中游离胎儿DNA;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RhD血型及应用血浆置换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疗效,预防孕妇早孕自然流产或不足月死胎。方法产前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产前检测胎儿RhD血型,分娩后用血清学方法证实。对照组14例用药物治疗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者,实验组15例用血浆置换配合药物治疗对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者进行治疗,观察IgG抗-D抗体效价以及新生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IgG抗-D抗体、放散试验,胆红素。结果产前荧光定量PCR与产后血清学法Rh(D)血型结果一致。对照组14例孕妇孕期血浆抗体滴度为1∶32~1∶256;实验组15例孕妇PE 2~5次/例,血浆置换前后血浆抗体滴度分别为1∶(96±43.6)、1∶(18±14.7),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6.77,P<0.01)。对照组10例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实验组4例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对照组10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IgG抗-D抗体、放散试验均阳性,血清胆红素:(84.2~205)μmol/L,平均(154.6±46)μmol/L;实验组4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IgG抗-D抗体、放散试验阳性,血清胆红素:38.3μmol/L~141.2μmol/L,平均(76.5±36)μmol/L。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无创性胎儿RhD血型检测可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诊断;血浆置换配合药物治疗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后经阴道后穹窿切开取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48例子宫肌瘤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瘤体后经阴道路径取瘤,其中单发肌瘤35例,多发肌瘤13例。单发肌瘤中肌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5例,阔韧带肌瘤2例。结果 4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8.6±48.3)m in,术中出血量(96.13±92.89)m l,术后病率均为0,并发症发生率4.1%(2/48),术后肛门排气(1.86±0.41)d,术后住院天数(5.03±0.29)d。结论经阴道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5.
<正>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绒癌)。其在有效的化疗药物被发现之前,预后极差,治疗上常采取子宫切除的方法治疗,但除少数病灶局限于宫体的患者外,凡有转移的患者均以死亡告终,曾被认为是人类恶性程度最高的实体瘤之一。20世纪后半叶,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β-HCG的精确测定及化学治疗的出现,滋养细胞肿瘤现已成为一种能早期发现,并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4种不同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阴道粘膜干细胞(VMSCs)所得结果的差异,确定最适合体外培养VMSCs的方法。方法选择组织块培养法、胰酶消化培养法、胶原酶消化培养法、胰酶和胶原酶混合培养法对小鼠VMSCs进行原代培养,并通过HE染色、SP免疫组化法鉴定VMSCs,分析4种方法的优劣。结果 4种培养法中,胶原酶消化培养法细胞生长很差,无法得到VMSCs;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时间较长,培养出的细胞包含成纤维细胞较多;单纯胰酶消化培养法,可获取较单一的VMSCs,但细胞活性相对较差;只有胰酶、胶原酶混合培养法,在适当的比例和浓度时,可发挥最佳作用,获取数量多、较纯的VMSCs。且经HE染色、免疫组化法鉴定结果均显示培养出的细胞即是VMSCs。结论 4种方法中有3种体外分离培养VMSCs的方法,均可得到VMSCs,其中以胰酶、胶原酶混合培养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阴道残端补片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腹腔镜下阴道残端补片悬吊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例子宫全切除术后阴道残端脱垂,17例子宫阴道脱垂合并子宫良性疾病须行子宫切除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脱垂程度、围术期参数和手术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评价主客观治愈率。结果患者年龄44~77岁,平均(62.15±8.77)岁,均为经产妇。采用POP-Q定量分度,Ⅱ度共有2例,Ⅲ度共16例,Ⅳ共4例;手术时间为95~250 min,平均(155.22±46.41)min,术中出血量10~150 ml,平均(64.41±38.15)ml,无手术其他脏器损伤、死亡,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给予积极抗炎补液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9~48个月,22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复发。生命质量调查中手术前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较术后6个月、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PISQ-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客观治愈率100%。结论腹腔镜下阴道残端补片悬吊能有效缓解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的症状,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8.
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将曾行肿瘤减灭术患者按术前是否化疗分为两组,即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有关指标及生存情况。结果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IIIc-IV期卵巢上皮性肿瘤92例,其中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52例,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9例。两组手术范围相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期别晚,细胞分化差,预后不良病理类型所占比例高。两组手术满意比例无差别。随访结果,两组5年生存率无差别。结论对术前评价难以行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可提高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39.
40.
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仍然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治疗的常规术式,患者因此丧失生育能力。本文针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宫旁、阴道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现早期宫颈癌患者中仅27%存在淋巴结转移,并对前哨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前景以及为保留生育功能而进行“最小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讨论。前哨淋巴结切除术可提高术中诊断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准确度,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目前有替代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趋势。目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主要有6种术式,即扩大宫颈锥切术、单纯宫颈切除术、经阴道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开腹广泛性宫颈切除术、腹腔镜下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对于病灶>2 cm的患者,推荐先行新辅助化疗(NACT)3~4个疗程后,再结合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证据,选择宫颈切除范围和具体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