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评估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早中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接受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40例176膝,获得随访的患者129例160膝,平均随访时间为(35±8)个月(16~98个月)。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膝进行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感染4例(2.5%),其中2例为术后5~6年出现感染,与患者不恰当的局部注射治疗有关。膝关节关节僵硬(活动度小于75°)11例((6.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8%),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0.6%)。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多达90%以上。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87.7±27.7)°提高至术后的(108.8±21.9)°(t=2.272,P0.01)。结论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早中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终末期的主要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对于伴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合并如严重骨质疏松症等其他疾患,目前国内外对于此类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8-06/2008-06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共6例(共6髋)获得随访,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6(28~67)岁,5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治疗效果评估选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SF-36和Harris评分标准.结果与结论:平均手术时间为141(85~210)min,平均出血量为522(180~1500)mL;平均随访时间3.5(1~10)年,1例于术后1.5年死于颅内出血.术后早期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其他病例在随访期间无假体感染、松动、脱位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时Harris评分、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果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在35例有L5和/或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区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定,主戏前肌,Mu展肌和小趾展肌MEP的起始潜伏期。结果显示,35例中至少有一条患侧肌肉MEP异常33例。  相似文献   
14.
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中传导通路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i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在脊髓中的传导通路。方法:采用兔的脊髓部分切断伤模型进行TMS-MEP监测,并与体感诱发电位相比较。结果:脊髓前索损伤时MEP消失,侧索损伤时MEP消失或潜伏期延长,后索损伤时潜伏期轻度延长。结论:TMS-MEP可准确的监测脊髓的前侧索损伤并可间接反映脊髓后索损伤,是一种良好的监测脊髓损伤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背景:利用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的方法,骨盆体位的非标准化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得相互比较较为困难。 目的:试图了解骨盆体位变化时,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相应变化情况,以提高临床评价的准确性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 方法:自制系列前倾角模拟髋臼假体模型,分别代表0°,10°,20°,30°,40°前倾角。按35°,40°,45°,50°,55°外展角分别放置于6具防腐骨盆标本髋臼窝内,使骨盆标本沿冠状轴、矢状轴在±30°的范围内按5°/次分别旋转,保持X射线投照中心点始终与标准骨盆正位片投照中心点一致。摄X射线平片并进行前倾角测量。 结果与结论:骨盆沿冠状轴或矢状轴每旋转1°,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值变化为0.61°~0.73°,其中沿冠状轴向前旋转和沿矢状轴远离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减小趋势,沿冠状轴向后旋转和沿矢状轴接近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增加趋势,临床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骨盆体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终末期的主要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对于伴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合并如严重骨质疏松症等其他疾患,目前国内外对于此类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8-06/2008-06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共6例(共6髋)获得随访,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6(28~67)岁,5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治疗效果评估选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SF-36和Harris评分标准。 结果与结论:平均手术时间为141 (85~210) min,平均出血量为522(180~1 500) mL;平均随访时间3.5(1~10)年,1例于术后1.5年死于颅内出血。术后早期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其他病例在随访期间无假体感染、松动、脱位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时Harris评分、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结果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关节镜清理术在膝关节滑膜病变中的诊疗价值并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对55例(55膝)术后诊断为滑膜病变的膝关节疾病患者,运用2000IKDC评价其患膝术前、术后的功能状况,对其中的创伤性滑膜炎患者同时采用2000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改良Cincinnati评分、Tegner和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标准及SF-36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性别、年龄、BMI为分组条件进行分组并分析其结果的差异性;采用2000IKDC评分中的疼痛指标探究关节镜手术对创伤性滑膜炎关节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完整随访到45例患者(45膝),平均随访时间为41.29(12~81)个月,随访率为81.8%。慢性滑膜炎组IKDC评分由术前平均48.66分上升到术后79.23分,改善率为54.08%(P0.05);PVNS组2000IKDC评分由术前平均45.31分上升到术后72.23分,改善率为45.10%(P0.05)。对于创伤性滑膜炎,2000IKDC评分平均由术前51.61分上升到术后73.98分,Lysholm评分平均由术前68.45分上升到术后86.36分,改良Cincinnati评分平均由术前64.81分上升到术后80.82分;SF-36评分中,生理职能得分平均由术前60.11分上升为术后80.04分,心理职能评分平均从术前34.75分上升至术后68.47分。Tegner和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从术前的3级上升为术后的6级。以性别、年龄、BMI作为分组条件,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后患者的疼痛次数明显减少(4~8),疼痛程度也有所改善(7~9)。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对于膝关节滑膜慢性病变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但是对于PVNS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时应慎重。关节镜下清理术对于创伤性滑膜炎疗效满意,在缓解疼痛肿胀方面效果佳,性别、年龄、BMI对于患者疗效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和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资料较完整的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共55例,其中行髋臼假体翻修术的患者有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52~86岁,平均73岁。左髋13例,右髋23例。髋臼翻修原因:髋臼假体松动20例,髋臼和股骨假体均有明显松动12例;头臼不匹配2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髋臼骨缺损21例,按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分类标准:Ⅰ型:节段性骨缺损6例;Ⅱ型:腔隙性骨缺损9例;Ⅲ型:混合型骨缺损6例。结果36例中,4例仅翻修髋臼侧假体,保留原股骨假体;3例更换了磨损严重的聚乙烯内衬,未予更换金属假体,其余29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髋臼骨缺损21例中,6例使用颗粒骨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2例为结构性和颗粒性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9例为结构性植骨+颗粒打压植骨后,使用金属加强环+骨水泥假体,1例为结构性植骨后,使用常规髋臼假体,3例仅对局部骨缺损部位进行植骨未予更换稳定的金属假体。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8分,提高至随访时平均89分。结论机械性磨损是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的主要原因;翻修时,假体的选择和骨缺损的处理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差异和术中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周密的术前计划、准备多种类型髋臼假体供术中选择、充分自体和异体植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纠正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的方法. 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5月,对48例49膝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患者采用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的方法进行纠正.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76岁,平均66.8岁.病程6~23年,平均16.2年.其中骨性关节炎37例3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11膝.患膝均有不同程度膝外翻和胫骨外旋畸形.膝外翻角为23~42 °,平均33 °;Q角为16~23 °,平均190 °23例有8~35 °屈曲畸形,平均220 °.术前膝关节KSS评分21~51分,平均32分;KSS功能评分29~45分,平均33分. 结果 术中髌股关节运行轨迹恢复正常,髌骨未再出现向外脱位倾向.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膝关节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3例残留5 °左右的屈曲畸形,重建的髌韧带未出现撕裂或断裂现象.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76~89分,平均82分;KSS功能评分为81~90分,平均85分.术后至随访期末X线片均显示人工关节位置正常. 结论 TKA中出现髌股关节轨迹运行不良时,平衡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张力、适当调整胫骨假体位置或重建髌韧带止点是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对膝关节的功能康复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全髋置换手术中髋臼发育不良的髋臼处理、髋臼假体选择、安放位置和技术进行初步总结。【方法】对36例髋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43~59岁,平均53岁;女27例,男9例。31例同时伴有下肢短缩1~4cm不等,根据Crowe改良分级,Ⅰ级30例,Ⅱ级4例,Ⅲ级2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前充分了解患髋及下肢情况,制定合理手术方案:手术必须充分松解患髋周围软组织,尽量将假体安放在真臼位置,无法将假体安放在真臼位置时,假体上移不能超过2cm;术中根据骨缺损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植骨;术中常规X线透视以了解假体安放位置是否正确。【结果】术后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月~7年,平均2年3个月,到目前为止,未见假体松动等原因需要翻修,下肢短缩基本纠正,关节功能恢复优11髋,良6髋,可6髋,优良率75%,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2.8分提高至(83.2±9.3)分。【结论】髋臼发育不良髋脱位的全髋置换是一项困难的手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充分显露,多数病例需要将髋臼假体放于真臼,合理正确处理髋臼骨床,选择合适髋臼假体,正确安放和良好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