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451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94篇
  1篇
中国医学   87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以肾脏功能的损伤为主要表现,并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在延缓病情、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笔者提出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认为其不仅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更是重要的病理产物,是本病发生发展、迁延难愈的关键。在治疗上提出以“益肾元、解肾毒”为大法,并根据不同兼夹辨证施治,采用药对,长治缓图。以“肾毒”立论拟定的经验方苏茵解毒方,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上均显示出明显的效果,并已制备成院内制剂临床使用,在疗效及经济效益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变和足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GK大鼠40只,采用醋酸脱氧皮质酮-盐皮下注射联合高脂饲料喂养诱导糖尿病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丹蛭降糖胶囊低剂量组[0.54 g/(kg·d)]、高剂量组[1.08 g/(kg·d)]、缬沙坦组[10 mg/(kg·d)],每组10只。另选取10只同周龄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微量蛋白(U-mAlb)。Western Blot检测肾小球p-mTOR、p-S6K1、Beclin-1、LC3和Nephrin蛋白的表达,HE染色和PAS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各组亚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FBG、SCr、BUN、U-mAlb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蛭降糖胶囊低、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U-mAlb水平降低(P<0.01)。模型组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沉积,足细胞损伤,各用药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丹蛭降糖胶囊高剂量组足细胞内有较多自噬体形成。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mTOR、p-S6K1的表达增高,Nephrin、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p-mTOR、p-S6K1的表达下降,Nephrin、Beclin-1和LC3的表达增高(P<0.01)。丹蛭降糖胶囊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Beclin1、LC3Ⅱ/LC3Ⅰ水平较丹蛭降糖胶囊低剂量组升高(P<0.05)。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具有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U-mAIb、足细胞损伤及相关肾脏病理改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S6K1信号通路进而提高足细胞的自噬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参芪降糖颗粒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的降糖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通过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组通过二甲双胍联合参芪降糖颗粒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血糖参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分别为75.76%、93.9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血糖参数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21%、3.03%,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参芪降糖颗粒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可明显改善血糖指标,安全性较高,对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有着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补肾排毒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排毒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90例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肾排毒合剂,对照组加用爱西特和百令胶囊.比较两组肾功能、营养状态和血浆瘦素、神经肽Y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UN、Scr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营养状态好转,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治疗前Leptin、NPY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Leptin、NPY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排毒合剂治疗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疗效明显,可降低BUN、Scr,改善营养不良状态.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后抑郁大鼠皮层及海马IP3表达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磷脂酰肌醇(PI)信号传导通路上重要调节因子IP3的角度,探讨脑缺血后抑郁模型磷脂酰肌醇(PI)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方法:在脑缺血后抑郁模型上,采用AlphaScreen受体竞争机制,观察脑缺血后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IP3含量的变化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结果:脑缺血后抑郁模型大鼠皮层及海马IP3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模型组IP3的含量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脑缺血后抑郁模型大鼠脑皮层及海马IR含量增加,中药颐脑解郁方能使之明显下调,提示脑缺血后抑郁IPl含量增加,颐脑解郁方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调节受体后PI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有效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临床有效中药复方研究的四个过程 ,简述了直接试验设计在全方药味筛选及化学模式识别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论述了复方有效部位和有效部位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和主要药效物质化学结构信息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研究述评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本文通过对古典医籍及近10年文献有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资料分析,认为本病的证候特点与中医病名“休息痢”相符,病机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方面得出了健脾益气化湿、活血化瘀解毒、托疮祛腐生肌等方法是治疗本病之关键的结论,提出分期治疗本病的思想,认为提高近期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做好癌前监测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伊·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总熵变公式ds=dse+dsi把上述公式用于人体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在前人对人体热力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人体熵流的数学模型,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并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和消积方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胃癌SGC790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0.5、1、2、4、8、12和16 mg/mL)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时间(24、48、72 h)SGC7901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试验检测SGC7901细胞的迁移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GC7901细胞凋亡情况;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相关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作用不同时间后不同浓度的保和消积方组的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加(均P<0.05),穿膜细胞数显著降低(均P<0.05),显著抑制了微管的形成(均P<0.05),AKT、mTOR、PI3K、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保和消积方通过抑制AKT、mTOR、PI3K、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了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胃安神方对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失眠模型组、地西泮组、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和胃安神方中剂量组、和胃安神方高剂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5-HT、DA、NE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失眠模型组大鼠5-HT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N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失眠模型组比较,地西泮组、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5-HT、DA、N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胃安神方中剂量组、和胃安神方高剂量组5-HT水平均较失眠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NE水平较失眠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5-HT、DA、N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