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神门、三阴交对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并探索其配伍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配伍组、神门组和三阴交组,每组30例,并进一步筛选出37例焦虑状态患者(配伍组12例、神门组13例、三阴交组12例)和42例抑郁状态患者(配伍组14例、神门组14例、三阴交组14例)。配伍组、神门组、三阴交组分别予电针神门-三阴交、神门单穴及三阴交单穴,疏密波,频率5 Hz/25 Hz,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5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各组患者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测血清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ISI、SAS、SDS评分均降低(P<0.05),配伍组ISI评分低于神门组(P<0.05)。治疗后,3组失眠症焦虑状态患者ISI、SAS评分及血清DA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配伍组、神门组患者血清NE较治疗前下降(P<0.05);配伍组、神门组患者SAS评分、血清NE含量及配伍组ISI评分低...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痛经是发病率较高的妇科临床疾病之一,因其对月经期女性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诸多研究显示针灸治疗痛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三阴交是其的首选穴位之一,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以期为针灸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职良喜 《针刺研究》2007,32(5):342-346
目的:观察电浮针疗法对原发性痛经(PD)的镇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171例PD患者,随机分为电浮针组、浮针组和药物组各57例,电浮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疏波频率约60 Hz、串长2.5 s,密波频率约60 Hz、串长5 s,强度2~3 V,持续30 min)与浮针疗法相结合,远取三阴交穴治疗,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 mg/次,2次/日)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统计疗效。结果:纳入171例患者,163例完成试验,脱落8例。电浮针组、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ITT/PP)分别为94.74%/96.43%、91.23%/96.30%和77.19%/83.02%;电浮针组:近期治愈40/40,显效9/9,好转5/5,无效3/2;浮针组:近期治愈38/38,显效10/10,好转4/4,无效5/2;药物组:近期治愈10/10,显效27/27,好转7/7,无效13/9。ITT和PP分析结果一致:电浮针和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电浮针与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短时间内电浮针组镇痛作用优于浮针组(P<0.05)。结论:三阴交穴电浮针疗法对PD的镇痛作用具有高效快捷、安全无痛的特点,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4.
悬灸三阴交治疗胎位不正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赟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11-12
目的 探索一种矫正胎位的更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印例,治疗组悬灸三阴交穴,每日1次,4次为1疗程;对照组悬灸至阴穴,每日1次,4次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0%96.7%;对照组分别为86.7%和95.0%。结论 悬灸三阴交矫正胎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捻针刺三阴交穴对脑组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影响,分析针刺三阴交穴对大脑不同区域功能的调节作用,从现代科学角度对针刺三阴交穴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对8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接受针刺右侧三阴交穴期间的功能活动进行全脑扫描,获得针刺三阴交穴的脑功能激活图。8名自愿者的数据经过空间平滑、头动矫正等处理后进行平均化,通过反卷积计算每个体素的信号改变,定义P〈0.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针刺右侧三阴交穴可激活左右额内侧回、右额中回、左额下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左右中央前回、左右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双侧楔前叶、右颞中回、右扣带回、右扣带后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横回、双侧岛叶和双侧丘脑。结论针刺三阴交穴可激活额、顶、颞叶皮质以及扣带回、楔前叶、岛叶、丘脑,可能是其治疗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和下肢神经痛、瘫痪,以及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的作用机制。针刺三阴交穴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质的反应,进一步证实穴位与脑皮质相应代表区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一项针刺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央完全随机方案将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排除子宫位置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6例,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P)值≥40 mm时,取双侧三阴交穴,期望得气组以Φ0.3×40 mm一次性无菌管针直刺1~1.2寸,每10分钟行平补平泻手法30秒;期望不得气组以Φ0.18×13 mm一次性无菌管针弹入即可,不施手法,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缓慢平和的将针渐渐退出,进行疗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P)值评价两组治疗前、起针即刻(针刺30分钟)和起针后10分钟(40分钟)的疼痛情况。并比较各子宫位置反应者比例(治疗前后VAS-P值降低50%及以上患者的比例)、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即刻VAS-P值)与起针后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后10分钟VAS-P值)。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P值、反应者率、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可能与三阴交穴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本课题组于1996~2008年完成的传统针灸助产处方(合谷-三阴交)优化研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收集本课题组发表的相关论文21篇,从文献、临床、基础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与分析。结果:文献研究:在临床使用的下胎穴中,从古至今合谷、三阴交穴均位列第一;临床研究:电针合谷.三阴交穴可促进子宫协调收缩、缩短产程、增强药流;基础研究:上述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有效地抑制子宫无序收缩、增强子宫有效收缩、影响机体内前列腺素E2、雌二醇等激素水平有关;总结出不同针刺顺序、下针先后的间隔时间、不同留针时间、不同电针连线方式、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均对疗效产生影响;经过临床.基础-临床的反复研究、探讨和验证,获得该处方的初步优化方案:先合谷穴20min,后加三阴交穴5min,电针采用非同侧连线。结论:传统针灸助产处方(合谷-三阴交)在促进分娩,增强药物流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电针参数可进一步筛选;作用机理可从促进子宫收缩,促进宫颈成熟的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对7名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行静息扫描、电针刺激双侧神门和三阴交穴下行BOLD-fMRI扫描,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激活脑功能区。采用SPM基本模式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均可见脑岛(BA13)明显激活。但在失眠组,右侧丘脑腹前核、右侧壳核、左内侧苍白球、左侧中央前回(BA9)、双侧尾状核头部被特异性地激活。结论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激活了丘脑腹前核、尾状核、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网状核以及其他睡眠中枢,整合传入和传出的信息,调节睡眠;并可通过不同的通路调畅情志,舒缓压力,达到助眠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特定针刺方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对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脑卒中软瘫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2组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特定手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观察对脑卒中软瘫期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肌张力恢复的早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委中、三阴交、太溪穴的特殊针刺方法能促进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nalgesic effects and uterine hemodynamics of perpendicular needling (PN) and transverse needling (TN) at SP 6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PD).MethodsI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tients with PD diagnosed with cold-dampness congealing patter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 a ratio of 1:1 to receive PN or TN at bilateral SP 6 for 10 min. Acupuncture was performed when the menstrual pain score was over 40 mm on the first day of menstruation, as measured using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for pain (VAS-P).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average menstrual pain (VAS-P).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the pulsatility index (PI), resistance index (RI), and systolic-diastolic peaks ratio (S/D) in uterine arteries as measured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nxiety as assessed using the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HAMA), blood pressure (BP), and heart rate (HR).ResultsForty-eight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tudy. The TN group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AS-P scores (–5.71 mm,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8.78, –2.63, P = .001), RI values (–0.05, 95% CI: –0.09, –0.01, P = .015), and HAMA values (–2.50, 95% CI: –4.78, –0.22, P = .032)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N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I, S/D, BP, or HR valu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5).ConclusionTN at SP 6 was superior to PN in alleviating menstrual pain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PD. This analgesic effect of TN may be due to its better ability to improve uterine arterial blood flow via decreases in RI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