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3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466篇
预防医学   24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11篇
  3篇
中国医学   106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肺炎(风热犯肺)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患者病志号抽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利巴韦林10mg/kg·d-1,阿奇霉素10mg/kg·d-1+5%葡萄糖250mL,1次/d,静滴。治疗组40例麻杏石甘汤、中医定向透药。麻杏石甘汤(麻黄、甘草各6g,杏仁9g,生石膏18g),1剂/d,水煎200mL,2次/d,早晚温服,3岁:每三天1剂,3~6岁:每两天1剂,6岁:1剂/d,肺热重、壮热汗出增加生石膏剂量,加黄芪、桑白皮各6g;痰多气急加枇杷叶、紫菀、葶苈子各6g;无汗恶寒减少石膏剂量,加薄荷、紫苏叶、鲜芦根。中医定向透药选麻黄、杏仁、生石膏、川贝母、金银花等,研碎加蜂蜜、鲜姜汁调制成膏状,密封保存,取4g药膏敷于肺俞,并采用中医定向透药仪治疗,30min/次,2次/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中医证候积分、TNF-α、IL-6、RAGE、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10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TNF-α、IL-6、RAGE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肺炎(风热犯肺),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感毒清咽痛方治疗普通感冒咽痛(气虚邪犯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60例普通感冒咽痛(气虚邪犯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口服感毒清咽痛方,3次/d。对照组采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商品名:仁和可立克),1粒/次,2次/d。两组用药疗程均为3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咽部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探讨正虚感毒和普通感冒的相关性。结果:在改善咽部症状及体征疗效方面:试验组经治疗后愈显率55.17%,总有效率82.76%;对照组愈显率14.29%,总有效率67.86%(P<0.05)。两组治疗后咽部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改善明显(P<0.05),但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感毒清咽痛方具有扶正祛邪,益气解毒,清热利咽的功效,疗效稳定,安全性高,改善普通感冒咽痛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发作性剧痛,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发作时表现为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短,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中医将其归属于"面痛"范畴,多从风热立论,笔者跟随导师临证过程中,发现《医宗金鉴》的芎芷石膏汤治疗风热上犯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对照组予小儿宣肺止咳颗粒治疗,治疗5d后观察2组患儿的疗效、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NF-γ)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66%(26/29),对照组为76.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L-4高于对照组,INF-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龙盘止咳方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体温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儿治疗后120 min的降温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其余49例完成试验;对照组无脱落病例,50例全部完成试验。(2)治疗后30、60、120 min,2组患儿的体温均逐渐降低,与治疗前及前1个观察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后60、120 min的体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20 min,2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降温疗效方面,治疗后120 min,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49/49),对照组为96.0%(48/50),治疗组的降温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120 min,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1.2%(30/49),对照组为18.0%(9/5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治疗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疗效显著,相比单纯布洛芬口服治疗,可更好地降低患儿体温,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包权 《新中医》2020,52(17):107-110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胃肠型感冒风热犯表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清开灵颗粒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观察组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2组疗程均为3 d。若体温≥38.5℃,给予布洛芬颗粒温水冲服。记录退热起效时间与解热时间,计算2组的退热率和解热率;治疗前后评定风热犯表夹滞证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和解热时间均较对照组加快(P0.01)。治疗第1天,观察组退热率90.91%,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天和第3天,2组退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 d,观察组的解热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鼻咽部症状、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的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3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胃肠型感冒风热犯表夹滞证可快速起退热效果,有显著的解热疗效,缩短了发热病程,并且对鼻咽部症状、全身症状和胃肠道症状均有显著的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h1/Th2失衡在风寒乘虚犯肺证形成中的作用与机理.方法:采用熏烟及气管内加滴脂多糖方法复制风寒乘虚犯肺大鼠模型,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4、INF-γ水平并计算INF-γ/IL-4比值.结果:风寒乘虚犯肺组大鼠血清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IFN-γ/IL-4比值降低(P<0.05).结论:Th1/Th2失衡参与气道炎症反应,是风寒乘虚犯肺证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覃洁梅 《河南中医》2009,29(2):168-169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按依从性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吗丁啉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78.2%,两组疗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各证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高热在中医学文献中范围广泛,多伴有烦闷、周身乏力,不适感。“壮热”、“日晡发热”、“实热”等均属高热之范畴。本症多由外感风热、肺气失宣,郁热内炽,或外感风寒、邪从热化,或温邪疫毒、暴热袭人而燔灼气分或炽伤营阴所致。也有内伤所致者。本人采用针刺加刮痧疗法治疗高热68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学池 《新中医》1993,(8):11-13
本文认为“邪在胆,逆在胃”实质上就是胆热扰胃的胆胃不和证,其证以呕吐苦水为主症,治疗当清泻胆火,降胃止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