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家风变了 范仲淹以清苦俭约著称于世,其次子范纯仁官拜丞相后,承其衣钵,为人朴素,为官清廉,被人称作“布衣宰相”。秘书监晁端与范纯仁是朋友,范纯仁经常留他在家中吃饭。一次晚饭归来,晁端不无感慨地说:“丞相的家风变了啊。”人们不解,问其故,晁端说:“今天的晚饭,盐豉(即豆豉)上居然有两片肉,岂不是家风变了?”闻者无不大笑。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的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一大基础。由此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离婚是不被提倡的。那时在主流的社会观念中,女人改嫁也好,男人出妻也好,都被视为不道德、没品行的表现,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姻这事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3.
南宋名医王克明,虽然在《宋史》中有传,但语焉不详,且文字有明显错误:《宋史·方伎下》先记其为“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后又叙其“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前后矛盾,使人无所适从.因此,近现代的有关工具书及论著,有的以讹传讹:“王克明(1069——1135年)宋代医生,字彦昭……”(《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有的则干脆不予载述.有感于此,就王克明生平作些考订.据笔者所见,有关王克明的史料,除《宋史》外,还可以在《江西通志》卷106、《浙江通志》卷196、南宋哲学家叶适《水心集》卷13找到.细心比照上述四种文献,可以发现《宋  相似文献   
4.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吹。这首《长相思》是宋朝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吴淑姬在与丈夫对簿公堂时献给市长王龟龄(字十朋)的自述词。王赏叹其词,判决离婚。故事是这样的:宋朝有一吴秀才,满腹才学却不得志,只有一女,名淑姬。她聪慧美丽,尤善词,与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并称为宋朝四大女词人。  相似文献   
5.
宋家村的宋江,出身农民。初任郓城县押司。追谥为大宋朝忠烈义济灵应候。所任实职当为梁山寨主和破辽都先锋等。基本上白手起家的黑三郎算得上有出息。当然,白手起家不等于真的什么都没有,就像有人问王怀忠凭什么当那么大的官?这里的这个“什么”,其实直说就是本钱。宋江算个成功人士,尊重起见,他的本钱应当称做资本。  相似文献   
6.
宋代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福建同安人。于仁宋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历任宿州观察推官、江宁知县、南京留守推官;皇佑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佑中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在馆九年。曾任颖州、婺州、开封府知府等职,后召判尚书吏部兼详定官判、吏部侍郎,迁光禄大夫,拜刑部尚书。元佑八年(1089)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擢尚书左丞,尝行枢密事,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最后身居相位。建中元年卒,时年82岁。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王惟一对中医学的三大贡献(铸针灸铜人、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建针炙图石壁堂)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满不得     
宋朝的时候,曾有一位自以为是的大财主。有一回,他故作谦卑地跑到智者佛印那里去讨教智慧。当时,佛印正在品茶,就拿个茶杯为他斟茶,但只见佛印手中的茶水不停地往杯里倒。财主见茶水溢满了桌面并弄湿了自己的衣服,于是大叫:满了,  相似文献   
9.
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求嗣门”详细地论述了不孕不育症的诊治,其学术特色鲜明:(1)三因皆可致病,病机重在气血不调;(2)注重调理气血,次第用药、内外兼治提高疗效;(3)善用温药风药,喜用丸散灵活服用。学习陈氏治疗不孕不育的学术经验,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细辛在《本草别说》完成之前的历代临床汤剂中的用量特点,为细辛临床汤剂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至宋代的《本草别说》(公元约200年至1092年)细辛汤剂用量数据库,选取各个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包括细辛汤剂的方名、细辛药量、加水量、服法等。统计汤剂中细辛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 :整个汉代、两晋、隋唐时期,汤剂中细辛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最常用量在13g至41g之间;至北宋时期,由于煮散剂的普及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细辛用量明显下降,其在汤剂中的使用频次也显著减少。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别说》以前800多年中含细辛方剂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远大于李时珍所说的"不过钱"和《药典》中的1~3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