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8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14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85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升阳益胃汤出自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湿热蕴滞证,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柴胡、羌活、独活、防风、黄芪、泽泻、黄连、白芍、生姜、大枣组成。本文试通过典型验案,藉此论述运用升阳益胃汤的临床治疗经验。文章所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耳闭气、慢性胃炎,虽病症不同,但均有脾胃气虚,中焦湿热之证,皆可以升阳益胃汤加减取效,异病同治,以冀启发读者,拓宽临床治疗思路,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功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张元素谓其功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笔者现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就黄芪在治疗以气虚为主的疑难病症中的运用体会介绍如下。1 益气升阳除热 益气升阳除热,即甘温除热法,乃李东垣所创。他有感于当时医家以外感治一切发热证而提出这一观点。《内外伤辩  相似文献   
3.
黄芪性味甘,微温。其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本经》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大明本草》又日:“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以上充分说明了黄芪的具体的功效。故笔者用重黄芪,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头针并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选自本院中风病区住院病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8~76岁,平均61岁.经本院CT诊断,其中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病情相对稳定.患者未排便时间在2~10 d不等.全部病例均排除肠道器质性阻塞病变.中医辨证均属虚型便秘.  相似文献   
5.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胆经,功用疏肝解郁,升阳举气,和解退热,临床应用甚广.本文从退热、调经、解郁、益气、除湿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为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作用,用以治疗气虚发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气虚下陷所致之症。笔者临床用其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源自金元补土派李东垣《脾胃论》,该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药物组成。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发热、饮食无味、少气懒言、体倦肢软及内脏下垂、久泻久痢等证,临床运用确有良效。现将临床运用该方治验的病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益气升阳法治疗胆囊炎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气升阳法治疗胆囊炎探析蔡蕊,王小平(山东中医学院济南250014)关键词:治法;益气升阳;胆囊炎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肝胆位居胁下,其经络布胁肋,故胁痛多责之于肝胆。胆囊炎以实证居多,因此,言及治法多以清利通腑、疏肝理气为常法,然临床所见以虚证...  相似文献   
9.
郭荫楠 《山西中医》1989,5(3):22-23
本方见于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书中。是一首治疗脾胃失和,湿热挟杂的常用方剂,具有立法严谨,选药精当的特点。现将其主治功效与应用体会,陈述如下。一、药味组成与主治本方由十六味药组成(人参、茯苓、甘草、半夏、白术、泽泻、羌活、独活、柴胡、白芍、陈皮、黄连、防风、生姜、红枣、黄芪)。初看药味繁多,寒温同用,似有难解之感。细审该方正是反映了李东垣重视脾胃升降的学术思想。正如清代医学家汪訒庵所说:“东垣治疗,首重脾胃,而益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汉代《华伦秘笼·足心道》中记载:“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足部末梢神经和血管极其丰富,穴位颇多,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起止都在脚上,奇经八脉的阴晓脉、阳晓脉、阴维脉、阳维脉,也都起于足部。这些经脉加强了足部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通过刺激脚上穴位、经络可起到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