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2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765篇
预防医学   25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6篇
中国医学   1662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成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总结出的方剂。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中成药包括蜜丸、水丸、冲剂、糖浆、膏药等,用现代制药方法制作的有片剂、注射剂、胶囊、口服液等[1]。中成药作用温和、疗效确切,近年应用日益广泛[2]。但中成药成分  相似文献   
2.
心通口服液是依据有关中医理论研制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新剂型中成药。本文用心通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6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运用阐述,揭示汤方辨证的特点在于其主症体现了病证的病理本质,辨证一旦明确,方药的使用也就随之明确,有利于辨证与治疗的客观化,可为从现代医学角度科学阐明方与证之间的实质,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鼻舒丸是我院药剂科和鼻病专科根据中医理论联合研制的,笔者长期从事中药处方及制剂研究工作,发现其治疗鼻炎和鼻窦炎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是血浆脂质代谢障碍所致,是形成动脉硬化进而形成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中老年、肥胖人群中十分常见。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无明确记载,近年的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外因多为嗜食肥甘厚味,内与肝脾肾的运化、疏泄、失调相关,三者终致气机阻滞,痰瘀内聚,膏脂不归注人血脉而致高脂血症,可见其病位在血液,病理在脏腑。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医理论研究存在着触目惊心的“过度诠释”现象,对其产生的弊端、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克服过度诠释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药学》是中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必修课,学生普遍反映枯燥乏味,难记忆。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掌握一些记忆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解除苦恼,增加兴趣,也会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笔者现就指导学生学习《中药学》的一些记忆方法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足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特定或变化的手法在足部反射区进行有效的刺激,通过这种良性的物理刺激缓解人体的紧张状态,促进足部经络气血运行,进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变化以达到治疗、预防、保健等目的的保健治病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登本  孙理军 《中医药学刊》2005,23(11):1942-1943
中医理论是《内经》以及历代医家在实践基础上升华总结而成的,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弱势而影响其发展速度,只有从事中医事业的群体认真地对待学科自身的弱势,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汲取并运用创新性思维去发展她,才是中医理论走出“困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古有"三纲",其一是夫为妻纲;阴阳之道,是阳生阴藏,阳伸阴诎。依此二论,则夫宜无所畏惧于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