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右侧睾丸内注射生理盐水、70%甘油和PN。7天后重复1次。第15天取样,进行精子分析、睾丸及主要副性腺测量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睾丸内注射PN引起了性腺、副性腺萎缩,精子性状改变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推测可能是:(1)PN或PL与PLP竞争结合部位和抑制PLP的合成,干扰细胞代谢;(2)通过转化形式或直接作用于Sertoli细胞,损害细胞骨架。(3)直接透过血睾屏障而损害管腔小室内的生精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应用微生物法试剂盒检测奶粉中维生素Bs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维生素Be微生物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奶粉中添加维生素B6的含量。结果维生素B6的线性范围为0.002~0.012mg]100g(ml),检出限为0.002mg/100g(ml),其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7,相对标准偏差均〈10%,其回收率达到90.0%~108%。结论微生物法试剂盒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操作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可用于奶粉中维生素B6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大剂量吡哆醇(PN)对睾丸结构和功能损害的分子机制,研究其对睾丸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显示睾丸细胞DNA和RNA,黄递酶(NADPH- d)组织化学法显示睾丸细胞NOS,采用原位缺口平移技术检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数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PN 3 d,大鼠睾丸间质细胞NOS反应活性明显增强,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数目(38.41±8.20)较相应对照组(11.39±4.86)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提示大剂量PN腹腔注射后,大鼠睾丸细胞NOS活性和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可能是PN损害睾丸结构和功能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L-丙氨酸、过量草酸和乙醇在苯中同步进行乙酯化和草酰化制得N-乙氧草酰基-L-丙氨酸乙酯,再经环合、水解、脱羧制得4-甲基-5-乙氧基噁唑,进而与马来酸二乙酯经Diels-Alder加成、芳构化、还原后成盐得到维生素B6吡哆醇盐酸盐,总收率为56%.  相似文献   
5.
腹腔注射吡哆醇对雄性大鼠性腺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剂量吡哆醇(PN)对雄性大鼠王殖系统的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腹腔注射0,100,300,600mp.kg-1.d-1的盐酸吡哆醇。结果给药15d,300mp和600mg组的睾丸、附睾、精囊和前列腺减重,至给药30d,各实验组除上述改变外,600mp组的星丸体积缩小;光镜下,100mg组无明显异常改变,随着剂量和给药时间的增加,精曲小管由精子细胞脱落发展到精子细胞、精母细胞变性坏死,电镜下见精子释放延迟和异形精子,Sertoli细胞肿胀、微管稀少,内质网异位和扩张,结论PN可能通过破坏细胞骨架而损伤Sertoli细胞,抑制星酮作用及直接损伤生精细胞而引起雄性大鼠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B_6(吡哆醇,PN)在人体内参与氨基酸及脂肪的代谢,用于防治异烟肼中毒以及妊娠、放射病和抗癌药所致的呕吐,也用于脂溢性皮炎。维生素B_6被摄入机体后,在肝脏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吡哆醛(PL)、磷酸吡哆醛(PLP)、吡哆胺(PM)等,最后  相似文献   
7.
幼儿间断抽搐1年半伴发育落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报道1例吡哆醇依赖性癫癎患儿。患儿女,2岁时因发育落后,间断抽搐1年半就诊。患儿新生儿期曾有“缺氧”病史,婴儿期早期即出现难以控制的惊厥发作,部分性发作为主,多次癫癎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癎药物均不能控制发作。发热感冒时抽搐发作频繁。治疗前后多次视频脑电图及头颅MRI检查均正常。曾考虑诊断为Dravet综合征,后通过ALDH7A1基因检测确诊为吡哆醇依赖性癫癎。确诊后逐渐减停抗癫癎药物,仅单纯口服吡哆醇,发作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例吡哆醇依赖性癫(癎)(PDE)的临床诊治过程及乙醛脱氢酶7家庭成员A1(ALDH7A1)基因突变特征.方法 对1例以早期癫(癎)起病的PDE患儿行临床诊治观察、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ALDH7A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患儿出生2个月出现反复癫(癎)发作,多种抗癫(癎)药均不能控制发作,多次住院过程中在抗癫(癎)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吡哆醇静脉滴注使发作控制,出院后仅用抗癫(癎)药而未用吡哆醇维持治疗,癫(癎)发作分别在吡哆醇撤药后13 d、14 d及38 d出现复发,减停抗癫(癎)药物后仅单纯口服吡哆醇使发作完全控制.治疗前后多次EEG正常,头颅MRI检查正常.ALDH7A1基因检测发现1对新的复合杂合突变,第5外显子c.410G> A(p.G137E)和第11内含子IVS11 +1G>A剪切位点突变,其父携带G137E突变,其母携带IVS11 +1G>A突变.结论 本例癫(癎)发作早期起病、经吡哆醇治疗有效、撤药后复发临床提示了PDE的可能,ALDH7A1基因分析最终确诊了国内第1例PDE,本例携带的2个基因突变位点均为国际未报道的新位点.  相似文献   
9.
曾报道,为了检测白果中的银杏毒素(4’-O-甲基吡哆醇,MPN)及其5’-糖苷(MPN-5’-G),开发了合成MPN-5’-G标准品与通过荧光检测HPLC同步分析维生素B6衍生物的方法。此次运用该方法,比较探讨了产地、品种、采集时间各异的白果及罐装市售白果中MPN及MPN-5’-G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吡哆醇依赖癫(癎)(pyridoxine dependent seizures)是一种罕见的婴幼儿难治性癫(癎),该病在五十多年前已被认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至今其生化和遗传机制仍不清楚.患儿只能每日服用药理剂量的维生素B6同效维生素才能控制惊厥.维生素B6作为人类基本的营养物质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在食物中广泛存在,包含六个同效维生素: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以及它们各自的5'-端磷酸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