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88篇
  免费   2089篇
  国内免费   343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98篇
基础医学   404篇
口腔科学   65篇
临床医学   3122篇
内科学   1128篇
皮肤病学   55篇
神经病学   238篇
特种医学   8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722篇
综合类   5885篇
预防医学   12910篇
眼科学   82篇
药学   2444篇
  32篇
中国医学   1261篇
肿瘤学   385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750篇
  2022年   615篇
  2021年   717篇
  2020年   768篇
  2019年   676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549篇
  2016年   701篇
  2015年   758篇
  2014年   1357篇
  2013年   1394篇
  2012年   1844篇
  2011年   1831篇
  2010年   1705篇
  2009年   1675篇
  2008年   2138篇
  2007年   1712篇
  2006年   1527篇
  2005年   1458篇
  2004年   1091篇
  2003年   914篇
  2002年   722篇
  2001年   688篇
  2000年   563篇
  1999年   474篇
  1998年   405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416篇
  1994年   382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基层首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流动人口分级诊疗提供实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其基层首诊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中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15936人,基层首诊率仅为19.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农业户口、流动时间0~5年、患慢性病、至少参加1项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15 min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学历大专及以上、家庭月均收入>10000元、市跨县、东北地区、不愿意落户、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健康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不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结论: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均总收入、流动时间、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域、落户意愿、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有无参加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临床研究是证据的最重要来源。国际上证据分级体系不断发展并完善,其中认可度较高的是GRADE体系,但其在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在2007年的"基于证据体的中医药证据分级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对中医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现代临床研究证据的质量分级标准提出了思路和构想,并借鉴国际公认的证据质量评价标准,综合考虑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特点,详细描述了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并按照不同的研究设计类型,分别提出了升降级的参考标准,以帮助研究者科学合理地整合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从而使指南更科学合理地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增加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温室作业对蔬菜种植人员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西北某地区60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温室作业人员(温室组)307人、非温室作业人员(非温室组)295人。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和各部位WMSDs检出信息。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WMSDs检出率的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温室组WMSDs检出率为84.04%,高于非温室组(60.68%)(χ2=41.265,P<0.001)。温室组颈部、肩部、下背部、手部和腿部5个部位WMSDs检出率分别为36.2%、29.0%、62.2%、20.2%和51.1%,均显著高于非温室组(24.7%、18.6%、41.4%、12.2%和26.4%)(P<0.05)。温室组2个部位、3个部位和≥4个部位WMSDs检出率分别为25.1%、16.9%和19.2%,亦显著高于非温室组(18.3%、9.2%和10.2%),但两组间单一部位WMSD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从事温室作业能增加作业人员WMSDs的风险(OR=3.558,95%CI 2.338~5.414),女性患病风险(OR=4.682,95%CI 2.600~8.433)高于男性(OR=2.667,95%CI 1.421~5.007)。结论 温室作业可增加蔬菜种植人员WMSDs的患病风险,多部位WMSDs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同理,智慧医疗的核心是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能力的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大的推动力和技术支撑。但是,信息化也仅仅是工具和载体,如果没有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的理念创新和推动,信息化技术再先进,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肝胆外科肝癌患者的门诊筛查、病房管理以及安全地实施肝癌手术,都是对肝胆外科医师提出的新挑战。我们认为,该病的临床处置应在筛查新冠肺炎的前提下,遵循正规操作流程,做好充分防护。对于需要急诊治疗但无法排除新冠肺炎的肝癌患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及手术室条件,慎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整个诊疗过程必须遵从既保证患者的安全及疗效,又要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复杂等特点,且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其中旧中国流行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于1964年基本消灭了性病。但改革开放后,性病死灰复燃,梅毒再度流行,发病逐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现有临床证据评价低能量冲击波(LI-ESWT)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有关LI-ESWT治疗E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来自8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595例ED患者,其中LI-ESWT治疗组362例,对照组23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LI-ESWT治疗可显著提高ED患者的IIEF评分[WMD=1.70, 95%CI (0.44, 2.96),P=0.008]和勃起硬度分级(EHS)[RR=11.72, 95%CI (5.13, 26.80),P0.01]。进一步分析表明LI-ESWT治疗后随访4周和24周ED患者的IIEF评分均显著提高[WMD=1.43, 95%CI (0.10, 2.75),P=0.03; WMD=3.09, 95%CI (1.49, 4.68),P=0.000 2];LI-ESWT治疗10~12次ED患者的IIEF评分显著提高,而治疗5~6次IIEF评分并未显示出明显增加[WMD=1.81, 95%CI (0.31, 3.31),P=0.02; WMD=1.88,95%CI (-2.10, 5.86),P=0.35];基线IIEF≥12分ED患者LI-ESWT治疗后IIEF评分明显增加而基线IIEF≤11分治疗后IIEF评分并未显示出明显增加[WMD=2.13, 95%CI (0.51, 3.75),P=0.01; WMD=1.04, 95%CI (-0.96, 3.03),P=0.31]。8项研究报告了LI-ESWT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LI-ESW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其可明显改善ED患者的IIEF评分和EHS分级,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1)层次标题是对本段、本条主题内容的高度概括。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同一级别层次标题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一致。(2)层次标题的分级编号,推荐执行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字。(3)层次标题不宜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4)层次标题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4级,即“1”“1.1”“1.1.1”“1.1.1.1”。(5)语段中出现多层次接排序号时,可依次用圆括号数码“(1)”“①”。  相似文献   
9.
目的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存在,但大学生熬夜与其健康危害认知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熬夜习惯和对熬夜危害的认知情况,提出相应减少熬夜情况的措施。方法选取2019-09-14-2019-09-21选取吉首大学大田湾校区、砂子坳校区、张家界校区2019、2018、2017和2016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校内网络,在线问卷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吉首大学在校大学生熬夜频率、熬夜原因、熬夜危害、熬夜危害认知情况、熬夜对学习产生影响、以及是否愿意改变熬夜习惯,熬夜危害情况以大学生熬夜后自述身体所产生的变化,比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内分泌紊乱等变化进行判断。结果共回收311份调查问卷。12:00之前入睡188名,24:00之后入睡123名,熬夜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9.5%。24:00之后入睡大学生中,男56名,女67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6,P=0.02。123名熬夜大学生熬夜原因中,学习占45.5%,上网查资料占39.0%,看电视剧占35.0%,玩社交软件占37.4%。24:00~1:00是熬夜人数最多的时间段,学习和上网查资料是最主要的原因,2:00以后,基本上没有学生熬夜。认为熬夜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人数为171名,以7d为1个周期,其中认为熬夜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学生,每天熬夜人数为29名(14.5%),每周熬夜1~2d人数为74名(47.6%),每周熬夜3~4d人数为34名(18.9%),每周熬夜5~6d人数为13名(9.3%),从不熬夜人数为21名(10.0%);熬夜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皮尔逊相关性系数R=0.027,表明每周熬夜天数与熬夜危害认知度之间不相关,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不能减少熬夜人数。每周熬夜天数与熬夜危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69,P>0.05。结论熬夜习惯和熬夜危害认知度之间不相关。为减少熬夜人数,应鼓励学生遵守睡眠卫生习惯,对学习和课外活动进行充分的时间管理;对于自制力低下的学生和由于环境导致熬夜的学生,可以相应采取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代表的贵州省“互联网+”远程医疗体系建设背景与规范、技术支撑及其成效,探索适合省情的远程医疗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联通,具有可行性、推广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