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30篇
  免费   1676篇
  国内免费   1356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306篇
妇产科学   94篇
基础医学   951篇
口腔科学   129篇
临床医学   3363篇
内科学   4024篇
皮肤病学   71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18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2962篇
综合类   7980篇
预防医学   2707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3062篇
  50篇
中国医学   2718篇
肿瘤学   589篇
  2024年   419篇
  2023年   1292篇
  2022年   1064篇
  2021年   1138篇
  2020年   908篇
  2019年   849篇
  2018年   439篇
  2017年   622篇
  2016年   623篇
  2015年   727篇
  2014年   1250篇
  2013年   1207篇
  2012年   1605篇
  2011年   1723篇
  2010年   1524篇
  2009年   1505篇
  2008年   1974篇
  2007年   1690篇
  2006年   1578篇
  2005年   1817篇
  2004年   1407篇
  2003年   1100篇
  2002年   873篇
  2001年   674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400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310篇
  1996年   287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内生菌由细菌、真菌、古菌和原生生物组成,它们生活在植物的活体组织中,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人参内生菌在人参的生长发育、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人参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随着人们在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深入,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植物内生菌的重要方法。文章主要从人参内生菌分离与鉴定研究方法、人参内生菌的多样性、人参内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人参内生菌对宿主的影响等4个方面对人参内生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药用植物内生菌研究和品质改良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22,(1):140-145
高血压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并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其中,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的重要治疗策略,一定程度提高了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了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存在密切关系,与抗高血压药物效果反应也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疾病机制的研究,并探讨了肠道菌群与常用一线降压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为改善高血压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ml SONOVUE剂量对肝脏占位病变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1.2ml和83例2.4ml SONOVUE(声诺维)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的资料,对两组肝脏占位病变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的动脉相血流灌注主要方式增强进行比较。采用QLab9.0软件生成TIC及血流灌注参数。对比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TIC形态特征,分析肝脏占位病灶与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参数,以及两组肝脏占位病灶血流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种剂量造影下恶性和良性占位病变的主要增强方式相同,恶性占位病变的增强方式都主要是整体型和周边增强型,其CEUS TIC的波峰较尖锐。1.2ml组肝占位病变与周围肝实质的CEUS TIC灌注参数AT、TTP、Δt、Ib、Ip、ΔI/Δt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1.2ml SonoVue剂量可以用于肝占位病变与周围组织的鉴别。与2.4ml组相比,1.2ml组无论肝实质还是肝占位病变的TIC灌注参数AT、TTP、Ib测值大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2.4ml组相比,1.2ml组HCH的CEUS TIC灌注参数只有AT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癌(HCC和MLC)的CEUS TIC灌注参数只有Ib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1.2ml SonoVue CEUS可以良好地显示肝脏占位病变,特别是对肝癌和血管瘤的显示。  相似文献   
4.
《右江医学》2019,(3):187-19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原发性胃癌患者肝脏转移及其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3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8例存在同时性肝脏转移病灶(转移组),78例患者未发现肝脏转移病灶(非转移组)。制定统一调查表,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肝炎史、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脉管浸润、Borrmann分型、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Hp感染。结果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肿瘤直径、肿瘤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Borrmann分型、CEA、AFP和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脉管浸润、CEA、AFP和Hp感染是胃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49例原发性胃癌肝脏转移患者中,Hp感染患者和无Hp感染患者平均生存期时间分别为(14.5±5.2)个月和(28.5±6.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脉管浸润、CEA、AFP和Hp感染与原发性胃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密切相关,且Hp感染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36岁。以体检发现肝占位1 d住院,入院前无任何不适,无黄疸、发热等症状,无腹水、食欲缺乏、消瘦、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心肺检查无异常,右上腹部可触及肿物,无明显压痛,边界尚清,固定,移动浊音阴性。既往无乙肝及肝硬化病史。化验肝肾功能、AFP及CEA等均无异常。行B超检查:肝内可见囊实性偏强回声包块,边界清,形态欠规则,其内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中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阳光融和医院进行诊治的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及蒙脱石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口服治疗,试验组采用常规补液治疗及蒙脱石散和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腹泻改善情况,并分析对免疫功能(IgG、IgA、CD4^+/CD8^+水平)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结果在治疗72 h后,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的74.60%(P=0.009);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gG、IgA、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有升高(P<0.05),且试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患儿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肠道菌群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对于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患儿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患儿腹泻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祎培  张羽  陈曦  冯希平 《口腔医学》2020,40(3):239-243
目的通过检查有龋及无龋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并通过随访收集其婴儿1个月(1月龄)及6个月(6月龄)的唾液样本测序分析,观察母亲患龋情况对其婴儿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筛查收集1月龄婴儿的唾液样本;于首次采样时记录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根据母亲患龋情况将婴儿分为母亲有龋组(简称有龋组)和母亲无龋组(简称无龋组),跟踪随访至婴儿6个月时再次收集唾液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婴儿不同月龄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本研究随访受试者10例(男6例,女4例),其中有龋组7例,无龋组3例,各组间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龋组婴儿1月龄至6月龄时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有龋组婴儿在1月龄和6月龄时组内各样本间物种组成均差异较大;1月龄时两组微生物群落较相似,而至6月龄时两组婴儿唾液的物种组成已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有龋组婴儿口腔内菌群多样性总体高于无龋组,在1月龄至6月龄间婴儿口腔内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9.
人类微生物群是由寄生在人体上皮屏障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位于肠道内,与宿主之间形成共生的关系。机体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虽然受到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菌群不但能够维持局部稳态,还能调节机体代谢、炎症和免疫等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菌群能够显著调节机体对癌症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机体对毒副反应的敏感性。检查肠道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可作为筛查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群具有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抗肿瘤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证据,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从而为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2个月.因右面肿胀,伴血便、贫血1个月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后10余天右眼周围肿胀,且逐渐增大.1个月前发现患儿大便中有血,体重增长缓慢.患儿36周出生,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无遗传及代谢病史.体检:面色黄,贫血外观,双肺呼吸音粗,心率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收缩期Ⅱ/6级吹风样杂音;肝脏增大,肋下4 cm.眼科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上下眼睑周围及右侧颞部弥漫性青紫色肿胀,明显高于对侧(图1),压之质软似海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