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2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92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1篇
临床医学   421篇
内科学   8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1563篇
预防医学   160篇
眼科学   2377篇
药学   643篇
  15篇
中国医学   12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354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15):226-22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进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6个月的眼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4.23,P0.05)。再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不同时点比较,两组术后1周、术后3、6个月的眼压分别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1周、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可以显著降低眼压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在解放军105医院接受TSCP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NVG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单纯TSCPC治疗的NVG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成功率为92.86%(52/56),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术后眼压为(18.72±3.05) mmHg,低于对照组的(36.18±5.9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0.3~0.5所占比例为55.36%(31/56),>0.5所占比例为25.0%(14/56),有效滤过泡比例为76.78%(43/56),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2.86%(21/49)、12.25%(6/49)和55.10%(27/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7/56),低于对照组的为42.86%(2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CPC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NVG的有效方式,有助于降低眼压、提升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表皮生长因子对牛眼小梁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对小梁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分子杂交技术研究EGF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c-fos基因表达的诱导和3H胸腺核苷酸(3H-thymidineincorparation,3H-TdR)掺入法观察细胞DNA的合成。结果小梁细胞的3H-TdR掺入率随着EGF浓度不同而变化,浓度为20~150ng/ml时,细胞掺入率随浓度增加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EGF刺激停止生长的小梁细胞0.5小时后,c-fos基因开始表达,1小时后达高峰,至2小时后消失。不同浓度EGF刺激小梁细胞1小时后,c-fos基因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EGF刺激小梁细胞增殖或进入生长状态,可能与c-fos基因产物的信号传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采用氪黄激光穿透结膜拆线技术较以往的巩膜瓣可拆缝线技术简单、方便,有效地防止了术后早期眼压升高,并获得良好稳定的远期眼压控制效果。现将我院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缝线氪黄激光拆除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后晚期滤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报告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后滤泡漏的处理和后果。方法:对1991年6月1日至1998年4月30日期间我们单位接受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手术的所有患者做回顾性总结,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估计眼内炎、滤泡炎、滤泡漏和复合性并发症(首次发生滤泡漏、滤泡炎或眼内炎)的概率。生存分析仅包括在1只眼上第1次手术的患者,研究期间随访至少3个月。对滤泡漏的处理和后果另做介绍。结果:生存分析包括198例患者的239只眼,平均随访2.7年(范围0.3-7.3年)。发生滤泡漏者有19例患者的20只眼(8%),每例患者每年的校正发生率为3.2%,短期滤泡炎者有5只眼(2%),短期眼内炎者有8只眼(3%),随访期间的矫正发生率(每例患者每年的并发症发生数)为1.3%。26例患者的27只眼(11%)至少有过滤泡漏、滤泡炎或眼内炎等并发症之一,每例患者每年的校正发生率为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估计滤泡漏、滤泡炎或眼内炎的5年发生概率分别为17.9%、6.3%和7.5%。滤泡漏处理的后果的分析包括198例患者的242只眼的258次小梁切除术,发生滤泡漏者有22只眼(258次小梁切除术的9%),其中17只眼通过门诊处理治疗成功,4只眼采用滤泡修补手术,1只眼经过门诊处理11个月后滤泡漏仍然存在,无合并感染。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手术以后并发症明显增多,滤泡漏或感染的发生率随时间而以相当恒定的速率持续增加,以致术后5年高达23%的患者可能发生上述并发症之一。单纯的漏泡漏是一相对良性的状况,其中3/4可在门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方法。方法 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15例 (15只眼 ) ,经巩膜隧道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 ,然后垂直剪开切口一侧 ,使之呈三角形巩膜瓣 ,在同一切口进行小梁切除及周边虹膜切除。结果 手术后随访 3~ 6月 ,矫正视力≥ 0 .5者 9例 ,6例视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为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平均眼压 (14.2 1± 2 .74) mm Hg,14例为 、 型功能滤泡。结论 在同一切口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高眼压状态青光眼是指经全身和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其眼压不降或下降不明显 ,临床治疗多采用滤过手术。笔者采用前房穿刺术中降眼压、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调整缝线治疗 2 1例 2 1眼高眼压状态青光眼 ,获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高眼压状态青光眼患者 2 1例 2 1眼 :男性13例 13眼 ,女性 8例 8眼。年龄最大者 76岁 ,最小者 36岁 ,平均 6 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6眼 ,无晶体眼性青光眼 2眼 ,人工晶体术后青光眼 3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4眼 ,视网膜脱离术后青光眼 2眼 ,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 1眼 ,滤过手术后眼…  相似文献   
9.
目前,隧道式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我们用此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38例、38眼。术后恢复了有用视力,有效降低了眼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beculectomy combined with segmental iridectomy, mitomycin C (MMC) and viscoelastic agents usage on the treatment of glaucoma secondary in uveiti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ge, degree of inflammation and the condition of Tenon capsule of patient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MMC (0.25-0.33 mg/ml) was used during the operation, with separati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ynechia, resection of pupillary organization membrane using viscoelastic agents. Segmental iridec-tomy and releasable sutures were also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s. The visual acuity of pre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intraocular pressure, inflammation and the complication were record. Results Forty-two eyes of 38 cases with glaucoma secondary in uveitis were studied,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12.01±3.56) months. The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improved in 14 eyes, didn't change in 28 eyes. The postoperative inflammation of anterior chamber disappeared in 35 eyes, relieved in 7 eyes. And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15.20± 4.64) mmH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re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38.37±12.93) mmHg (t = 8.255, P = 0.000). The total success rate was 92.9%. There were no severe complication. Conclusion Trabeculeetomy combined with MMC, viscoelastic agents usage, separation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yneehia, segmental iridectomy and releasable suture could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operation on pa tients with glaucoma secondary in uveitis,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 and inflammation reaction of operation, and the recurrence of uve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