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35篇
  免费   4298篇
  国内免费   5266篇
耳鼻咽喉   839篇
儿科学   1093篇
妇产科学   975篇
基础医学   4129篇
口腔科学   2574篇
临床医学   13996篇
内科学   7536篇
皮肤病学   1496篇
神经病学   1179篇
特种医学   23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5367篇
综合类   22870篇
预防医学   6934篇
眼科学   805篇
药学   14444篇
  134篇
中国医学   6406篇
肿瘤学   3185篇
  2024年   460篇
  2023年   1696篇
  2022年   1540篇
  2021年   1850篇
  2020年   1789篇
  2019年   1822篇
  2018年   968篇
  2017年   1587篇
  2016年   2121篇
  2015年   2471篇
  2014年   3842篇
  2013年   3865篇
  2012年   5257篇
  2011年   5849篇
  2010年   5524篇
  2009年   5616篇
  2008年   6154篇
  2007年   5576篇
  2006年   5764篇
  2005年   5463篇
  2004年   4213篇
  2003年   3514篇
  2002年   2857篇
  2001年   2850篇
  2000年   1997篇
  1999年   1753篇
  1998年   1412篇
  1997年   1387篇
  1996年   1211篇
  1995年   1205篇
  1994年   1129篇
  1993年   566篇
  1992年   747篇
  1991年   645篇
  1990年   562篇
  1989年   445篇
  1988年   217篇
  1987年   182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著作权法来稿决定刊用后,由作者亲笔签署版权转让协议,自动承认论文专有使用权归《临床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所有,对本刊以但不限于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等方式出版该文无异议。已发表的论文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不可再授权他人以任何形式汇编、转载、出版该文的任何部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已出版的论文以单行本、抽印本等形式出版。但论文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续的作品中引用该论文中部分内容,或翻译、或将其汇编在论文作者主编的非期刊类文集中。  相似文献   
2.
背景 孕产妇尿失禁(UI)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女性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盆底肌训练是UI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前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发现相比于常规宣教,基于移动医疗APP的盆底肌训练并未显现出预防优势,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的 本研究拟对一项基于APP的妊娠期盆底肌训练的干预研究的阴性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后UI预防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获益的亚组人群。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前期开展的一项RCT,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6—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产科门诊招募了126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有爱屋"APP进行尿失禁自我管理,干预周期为2个月。产后42 d随访时收集两组产后相关资料,包括产后42 d UI发生情况。以产后是否发生UI为结局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混杂因素及其与干预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后UI发生的影响。针对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分层分析,探讨是否存在能从APP干预中获益的亚组人群。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史、入组时存在UI、Broome盆底肌自我效能量表(BPMSE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是产后发生UI的危险因素〔OR=15.897,95%CI(4.724,53.495),P<0.001〕;BPMSES得分与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可影响产后UI的发生〔OR=1.034,95%CI(1.017,1.05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症状的孕妇,干预组产后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8,P=0.041);入组时不存在UI症状的孕妇,两组产后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284)。 结论 推荐有UI症状的孕妇使用"有爱屋"APP或许可预防产后UI的发生。而对于妊娠期没有UI症状的人群使用"有爱屋"APP预防产后UI发生的证据尚不充分。另外,不管有无UI症状,盆底肌训练自我效能高的孕妇有望从APP干预中获益。  相似文献   
3.
4.
<正>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疾病。既往大量研究均表明,糖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8作为一种最近发现的激素,它与脂质代谢,2型糖尿病的发生、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近期的研究也表明,血清ANGPTL8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呈正相关~([1-2])。并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进一步深入研究证明循环ANGPTL8能够对动脉粥样硬化未来发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作用。ANGPTL8有望成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清ANGPTL8含量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铜陵市人民医院2017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 对2017年1-12月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7年版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细菌共34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19株,占20.9%;革兰阴性菌2717株,占79.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3.8%和72.3%,耐甲氧西林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屎肠球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较低,5.3%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1.4%、50.7%和19.4%。肠杆菌科细菌中克雷伯菌属和沙雷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7.5%和36.0%,其他菌属的耐药率低于3%。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80.3%和79.1%;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9.7%和28.4%。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广泛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1.3%(171/546)、0.6%(3/508)和0.7%(3/416)。结论 本院革兰阴性菌呈增多趋势,尤其广泛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高度关注,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6.
戊苯那嗪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囊泡单胺转运体2抑制剂, 2017年4月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迟发性运动障碍。在为期6周的短期治疗和持续48周的长期治疗临床试验中,戊苯那嗪均显示出对迟发性运动障碍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和头痛等。  相似文献   
7.
报告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患者女,68岁,因右下肢胫前斑块2年就诊。皮肤专科检查:右下肢胫前可见一大小约10 cm×3 cm黄棕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光泽,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褐色斑,上覆鳞屑,上下端皮损中央萎缩凹陷,上见痂,质硬,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萎缩,真皮见胶原变性灶,周围组织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真皮浅深层毛细血管增生,管壁增厚,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提示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诊断: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予铒点阵激光(2 940 nm)联合卤米松/三氯生乳膏外用,皮损较前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8.
《中华儿科杂志》2020,(3):178-178
我刊要求对论著类文章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所列的词,或登录万方医学网:http://med.wanfangdata.com.cn/Mesh/Mesh.aspx查找。如果查不到相应的关键词,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  相似文献   
9.
10.
孙峰  燕存子  夏宇  王在义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018-3022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栓塞(PE)发生率显著高于常人,但目前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呼吸危重症中心住院治疗的血红蛋白(Hb)≤140 g/L的COPD患者。依据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CTP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并发PE组和单纯COPD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史。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倾向性评分值,采用1∶1最邻近原则匹配,卡钳值为0.05,筛选出基线相同的两组病例。记录患者的D-二聚体、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影响因素,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病例339例,其中单纯COPD组289例,并发PE组50例。采用PSM方法筛选两组患者,最终得到单纯COPD组、并发PE组各50例进行后续研究。并发PE组患者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计数(N)、RDW、NLR高于单纯COPD组,淋巴细胞计数(L)低于单纯COPD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是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影响因素〔OR=1.561,95%CI(1.096,2.225),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伴红细胞增多的COPD患者RDW与NLR呈正相关(rs=0.225,P<0.05)。结论 RDW升高是Hb≤140 g/L的COPD患者并发PE的危险因素,且RDW与NLR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