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2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原发性肝癌三维大分割适形放疗Lyman NTCP模型的参数和探讨放射性肝病的影响因素。方法109例患者进行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其中93例患者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级,16例为B级。患者每星期治疗3次,每次间隔48h,(4.8±0.5)Gy/次,平均剂量(53.5±5.5)Gy。用最大拟然比方法分别得到Child-A和Child-B患者Lyman模型中的NTCP参数。结果共有17例发生放射性肝病,发生在Child-A组8例,Child-B组9例。多因数分析表明,肝硬化分级程度是与放射性肝病相关的独立因素(P=0.000)。所有患者的NTCP参数为n=1.1,m=0.35,TD_(50) (1)=38.5Gy;Child-A级为n=1.1,m=0.28,TD_(50)(1)=40.5Gy;Child-B级为n=0.7,m=0.43,TD_(50)(1)=23Gy。结论肝硬化分级是预测放射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子。Child-B患者进行适形放疗易引起放射性肝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BP)在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小鼠经20 Gy X射线单次胸部照射,构建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于照射后5周解剖。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胶原的沉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IRBP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IRBP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部分肺泡间隔增厚,IL-6的表达[(187.22 ±34.77) vs (129.41 ±5.58),t = 3.179,P < 0.05]和TNF-α的表达[(187.02 ±19.16 )vs (137.52 ±23.53),t = 5.069,P < 0.05]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模型组肺组织中CIRBP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1.97 ±0.39) vs (1 ±0.08),t = 3.45,P < 0.05]。除此之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CIRBP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14.76 ±1.61) vs (9.32 ±1.26),t = 3.751,P < 0.05;(1.49 ±0.14) vs (1.13 ±0.17),t = 2.819,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RBP在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其可能是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促炎因子。  相似文献   
3.
王萍  范莉  田梅 《中国辐射卫生》2022,31(4):524-529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pulmonary ra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with chest radiography following different radiotherapy (RT) techniques for breast cancer with respect to regions and dens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nd reduction in vital capacity (VC). Chest radiographs were performed 5 months following local or loco-regional RT in 167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he ra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were analysed with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riginally proposed by Arriagada and evaluated according to increasing density (0–3) and affected lung regions (apical–lateral, basal–lateral, central–parahilar). The highest-density grades in each region were added together to form scores ranging from 0 to 9. The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for RT-induce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The VC was measured prior to and 5 months following RT. A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51 patients was performed by a second radiologist to control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creasing score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co-regional RT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 < 0.001). The mean reduction of VC for patients scoring 0–3 (–30 ml) vs 4–9 (–161 ml)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10). Scores of 4–9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older patients (P < 0.001). The independent evaluations by two radiologists revealed good agreement (P < 0.001) and no systematic inter-observer variation. Ra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on chest radiographs, scored according to Arriagada, can be used as an objective end point for RT-induced pulmonary side effects in breast cancer. Received: 4 February 1999; Revision received: 1 April 1999; Accepted: 5 May 1999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黄素磷酸钠联合康复新液用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确诊的74例初诊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37例:核黄素磷酸钠联合康复新液。具体用药: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30 mg+生理盐水100 m L,放疗期间1次/d静点;康复新液,放疗期间3次/d,10 m L/次,于口中含服3~5 min后缓慢咽下。对照组:康复新液单药,用药剂量及用法与试验组相同。结果 74例均纳入分析,试验组患者Ⅱ级以上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8%vs.67.6%,P=0.019);试验组患者主要为轻度疼痛(67.6%),而对照组以中度疼痛为主(56.8%),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本研究中未观察到重度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提示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核黄素磷酸钠联合康复新液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效果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窍化瘀法对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视神经放射性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与实验组均采用放射线照射3周,每周1次;实验组于放射照射前2周开始每日腹腔内注射黄芪注射液(剂量为4.0 g/kg)、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剂量为15 mg/kg)和醒脑静注射液(剂量为2.5 mL/kg),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放射照射前、照射后1 d、2周、4周及6周大鼠静脉血内皮素-1(ET-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和组间差异。于照射后2、4、6周分别取材进行视神经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视神经轴索脱髓鞘病变程度,并计算和比较各组视神经脱髓鞘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放射照射后模型组静脉血ET-1、 vWF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于照射后4周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照射2周后实验组静脉血ET-1、 vWF浓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放射照射后2、4、6周模型组视神经脱髓鞘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实验组比较视神经脱髓鞘率在照射后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6周实验组视神经脱髓鞘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化瘀法预防性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视网膜视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静脉血ET-1、 vWF浓度,减轻放射线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的损伤,并对放射性视神经损伤后期轴索脱髓鞘改变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60Co γ射线诱导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中CPT1A和CPT1B蛋白表达变化, 并进一步研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变化对受照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IEC-6细胞经棕榈酸、血清饥饿以及血清饥饿联合棕榈酸处理后, 给予0、5、10或15 Gy60Co γ射线照射, 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并提取蛋白, 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PT1A和CPT1B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ETO是CPT1的小分子抑制剂, 利用克隆形成率实验和CCK-8实验分析ETO抑制CPT1对60Co γ射线照射IEC-6细胞存活及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 Gy60Co γ射线照射ETO处理IEC-6细胞48 h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棕榈酸处理组中, CPT1A蛋白在15 Gy γ射线照射后表达量显著增加(t=-2.82, P<0.05)。血清饥饿处理组中, CPT1A蛋白在5、10和15 Gy γ射线照射后表达量明显升高(t=-3.28、-8.72、-8.67...  相似文献   
8.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疗与手术、系统治疗联合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部分长期存活患者被诊断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如乳腺癌、食管癌、直肠癌、膀胱癌、肉瘤等。本文主要对放疗诱发第二原发肿瘤的剂量效应关系、潜伏期、影响因素、诊断、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辐射旁效应是指受辐射的细胞产生信号,并诱导未受辐照的细胞产生反应,即受辐射和未受辐射细胞之间的通讯以及这两种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效应。辐射对肿瘤细胞造成杀伤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辐射旁效应给邻近的正常组织带来潜在危险。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可直接改变miRNAs表达,并影响未受辐射的邻近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因此,miRNAs可能是受辐射细胞和未受辐射细胞之间信号通路调节的重要物质。本文就miRNAs在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放射性脑损伤不同时期的MRS、PWI表现,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成年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前均行MRI、MRS及PWI检查。照射组分别于照射后1、3、6、9及12个月行MRI、MRS及PWI检查,计算NAA/Cr和Cho/Cr比值,测量灌注后大鼠双侧侧脑室周围的rCBV值。结果 1各照射组大鼠的NAA/Cr比值与对照组相比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Cho/Cr比值先上升,3个月时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6个月内各组的Cho/Cr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射1个月后各组的rCBV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及PWI能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检测出脑组织代谢及灌注异常,为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