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current research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artemether in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rheumatoid arthritis.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was induced in Lewis rats. The intramusculary administration of artemether (ART) and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ion of methotrexate (MTX) were started on day 25 postimmunization and continued until final assessment on day 35. During this period, clinical examination was taken intermittently. The anticollagen type II antibody (CII Ab) and nitric oxide synthesis were measured. The paws and kness were then removed for histopathology and radiography assay.The biocompatibility of ART and MTX were assessed using fibrosarcoma cell line. Data showed that i.m. injection of ART to arthritic rats induc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aw edema. This beneficial effect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nti-CII antibody response compared with untreated rats.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showed a reduce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e in joints of treated rats; tissue edema, and bone erosion in the paws were markedly reduced following ART therapy. Furthermore, our radiography results paralleled our histological findings. Cytotoxicity analysis of ART showed greater tolerability compared with MTX. Treatment with ART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NO formation in treated rats compared with nontreated controls. Our data shed light o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rtemether in experimental rheumatoid arthritis compared with a choice drug (methotrexate), and it may be offered as a second-line drug in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相似文献   
2.
伯氏疟原虫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韶  杜以兰  姜齐 《药学学报》1986,21(11):811-815
仿Peters剂量递增法用伯氏疟原虫ANKA株及N株对QHS进行了抗药性的研究。经14个月的培育至第58代,QHS im注射“4日抑制性实验”的ED50在RQ/ANKA系及RQ/N系分别为其亲代系的53.4及54.6倍,但经蚊传未获成功。在第40代(I50=25)时,其50%的治愈剂量为其亲代系的5.4倍。停药传代其抗性会逐渐消失。该虫系对青蒿酯钠及蒿甲醚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其ED50分别为其亲代系的13.1及11.7倍,对伯喹的抗性为2.9倍,对氯喹未见明显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3.
蒿甲醚治疗实验大鼠肺孢子虫肺炎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皮下连续注射醋酸可的松6周建立大鼠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并用国产蒿甲醚进行实验治疗。经蒿甲醚100mg/kg·次,每日1次连续5d,大腿肌肉注射后,治疗组大鼠肺印片中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均数较未治疗对照组有所减少,而与戊烷脒治疗组相近,提示蒿甲醚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抗卡氏肺孢子虫新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提高蒿甲醚的溶出度,通过处方筛选,将蒿甲醚制备成pH依赖型固体分散体。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以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HF)、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55)、Eudragit S100为载体,分别制备蒿甲醚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和稳定性为指标筛选出最佳载体;再用筛选出的最佳载体以不同比例制备蒿甲醚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为指标筛选出最佳比例。并以粒度检查、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观察、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析(XRD)及溶出度测定等,对筛选出的最佳处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蒿甲醚pH依赖型固体分散体最佳处方为蒿甲醚∶HPMCAS-HF=1∶1,具有较好的pH依赖释药性能和稳定性,质量评价符合设计要求。结论:本方法制备的蒿甲醚固体分散体达到了pH依赖性释药要求,适合制备成结直肠定位释药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伯氨喹与蒿甲醚联合治疗恶性疟疾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3月坦桑尼亚中坦友谊医院住院的恶性疟疾100例,按设定的治疗策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肌内注射80 mg蒿甲醚,1 d-1,连续治疗7 d,首次剂量16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22.5 mg伯氨喹,1 d-1,连续服用8 d。依据恶性疟疾临床治愈标准,评价2组患者出院时疗效(痊愈、无效)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治愈患者出院后28 d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无效、复发率分别为98%、0、2%和8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伯氨喹与蒿甲醚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恶性疟疾疗效,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感染小鼠,以300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感染后7~8 d童虫分别进行2次灌服用药(总剂量600 mg/kg),所有小鼠于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并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 300 mg/kg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2日疗法(总剂量600 mg/kg)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9.8%~71.0%,减雌率为75.4%~79.8%;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4.6%~66.1%,减雌率为69.3%~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依然敏感,青蒿素衍生物与吡喹酮在日本血吸虫中不存在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对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刚果(金)中国二级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维和任务区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明确诊断后即予“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2~3 d后改为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定期观察患者症状、体温、疟原虫密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按WHO抗疟药物临床疗效分类综合评价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中,单纯恶性疟41例,混合疟1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完全临床原虫治疗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平均退热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28.5±7.6) h,混合疟患者为(26.4±6.5) h;平均疟原虫清除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31.5±8.3) h,混合疟患者为(30.4±6.7) h;平均疟原虫清除半衰期单纯恶性疟为(2.54±0.55) h,混合疟患者为(2.42±0.43) h。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疟原虫清除时间及清除半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可有效治疗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006—2013年25例输入性恶性疟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恶性疟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恶性疟病例均有蚊虫叮咬史和有非洲地区居留史,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畏寒、大汗、呕吐、贫血、血小板数减少、和肝肾功能异常等。在蒿甲醚联合伯氨喹治疗后,25例恶性疟均获痊愈,无输入性恶性疟传播。结论菏泽市输入性恶性疟以有非洲旅居史,青年、中年男性为主,近年来发病有所增加;恶性疟诊断主要依靠反复外周血涂片检测;蒿甲醚联合伯氨喹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蒿甲醚(Artemether)对不同病期BALB/c小鼠CT-26结直肠癌的抑瘤作用。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CT-26结直肠癌细胞(4×105个)。96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个大组,分为中期组(接种5天后)和晚期组(接种10天后);每个大组再随机分为6小组,每组8只,分别为低剂量(33.3mg/kg)、中剂量(50mg/kg)、高剂量(66.6mg/kg)和中剂量(50mg/kg)加铁剂(1.5mg/kg)组、阳性对照组(顺铂5mg/kg)、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中期组口服蒿甲醚高、中、低剂量和中剂量加铁剂对BALB/c小鼠CT-26结直肠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52.0%、51.4%、42.3%和53.5%;晚期组口服蒿甲醚高、中、低剂量和中剂量加铁剂对BALB/c小鼠CT-26结直肠癌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5.8%、33.5%、38.2%和44.7%,中剂量单药抑瘤率最低;中、晚期各对应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口服蒿甲醚对小鼠不同病期的CT-26结直肠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期组强于晚期;蒿甲醚与顺铂相比,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与铁剂合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使抑瘤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蒿甲醚对小鼠血清IgG及脾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蒿素与青蒿酯钠的某些免疫作用已有报道。本文报道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测定技术,测定了蒿甲醚对小鼠血清IgG含量的影响,还观察了蒿甲醚对脾脏重量的影响。动物用20~25g JCR纯种小鼠,按雌雄各半随机分组。蒿甲醚(桂林制药厂提供)与氯喹(重庆制药厂生产)均混悬于1%西黄蓍胶,供灌胃用。兔抗小鼠IgG抗血清及标准JCR小鼠血清抗原均为本实验室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