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94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30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13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6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27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3.
Most scholars consider gratitude as a moral emotion, with only few seeing it as a character trait. As a result, no systematic mechanism has ever been attempted to develop gratitude in children. Given the social issue of widespread lack of gratitude in the one-child generations of China,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outline a mechanism of parental moral education for gratitude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 is underpinned by love, induction and discipline; and theoretically just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key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ies, such as Piaget'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Kohlberg's moral stages theory, attachment theory, Hoffman's internalisation theory, Rest's social justice theory and Baumrind's parenting styles theory. The benefits and potential risks of each strategy of the mechanism ar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3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与 36例正常受试者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②强迫症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低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因子分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高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③强迫症组EPQ的N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 ,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对压力的方式与腹膜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对81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患者应对措施,同时用综合性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量表测量他们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结果:控制年龄等因素后的等级回归分析表明:使用“面对”和“自我缓解”应对方式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采用“屈从”应对方式增加焦虑的发生;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采用逃避应对方式则大大增加焦虑情绪的程度,女性和经济收入高者采用面对应对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焦虑情绪的发生;“自我缓解”应对方式显著降低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的可能性。结论:不同的应对方式对腹膜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7.
高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中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以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对649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发泄(因子均分2.4±0.7/2.7±0.7,F=23.32,P<0.01)和忍耐(3.2±0.7/3.0±0.8,F=5.08,P<0.05),而男生更倾向于采用幻想(2.4±0.9/2.1±0.8, F=15.52,P<0.01);重点中学比普通中学的高中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3.3±0.6/3.1±0.7,F=20.85,P<0.011幻想(2.4±0.9/2.1±0.9,F=12.87,P<0.01)、退避(2.9±0.6/2.8±0.6,F=7.04,P<0.01)应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高中生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和睦安宁家庭气氛中的高中生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高中生;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比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家庭中的高中生比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中的高中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结论:高中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气氛和不同教养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业上的地位对应对方式也有一定影响,但城乡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152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支持各维度、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相关因素与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的相关关系。方法对保定市两所重点高中的236名高考学生家长共435人,进行了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①高三学生家长中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t=-2.264,P〈0.05)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PLOC各因子差异显著(P〈0.01);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父母PLOC中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一般和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②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③焦虑与PLOC及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进入了对焦虑的回归方程,对焦虑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家长生活调查问卷”对广州市就读专收HAA阳性幼儿园的父母、未有就读任何幼儿园HAA阳性儿童的父母、以及就读普通幼儿园健康儿童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HAA阳性儿童的父母由于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这种压力影响到父母的身心健康。资料为社会保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