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111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163篇
内科学   200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481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73篇
  2篇
中国医学   82篇
肿瘤学   1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及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7~1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EMs患者,术中分别留取新鲜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随机选取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治疗的非EMs患者42例,术中留取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ON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应42例石蜡组织中RON蛋白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RON蛋白和E-cadherin的相关性。结果EMs异位内膜组织RON mRNA及RO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组织(P<0.001),且异位内膜组织中RON mRNA及RO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01)。在同一标本中RON蛋白和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结论RON的过度表达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RON和E-cadherin的异常对判断EM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ON可能成为诊断治疗EM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上皮型钙粘蛋白是一种钙依赖性细胞黏附分子,为一类分布于上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可以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上皮型钙粘蛋白的丢失不仅导致细胞间接触的减弱.还导致组织恶性变及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上皮型钙粘蛋白可能在肿瘤向恶性表型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就其结构、功能、分布、调节因素及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综述列题     
Apoptin-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选择;BRLF1-EBV的一种立即早期基因的研究进展;E-选择素及其配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gp96与肿瘤免疫研究进展;IL-12抗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p73基因与人类肿瘤的研究进展;RNA千扰技术的应用;Survivin基因及其与肿瘤靶向治疗;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及其靶向肿瘤治疗;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反应停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上皮型钙粘蛋白是一种钙依赖性细胞黏附分子,为一类分布于上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可以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上皮型钙粘蛋白的丢失不仅导致细胞间接触的减弱,还导致组织恶性变及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上皮型钙粘蛋白可能在肿瘤向恶性表型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就其结构、功能、分布、调节因素及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研究黏附分子(E-cadherin,CD44v6)与卵巢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选取1997~2002年间石蜡包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块107块,其中良性上皮性肿瘤30例,交界瘤13例,恶性34例(Ⅰ、Ⅱ期4例,Ⅲ、Ⅳ期30例),对30例恶性晚期(Ⅲ、Ⅳ期)病例选取对应的大网膜转移组织。结果:30例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E-钙黏附蛋白100%强阳性表达,CD44v6100%阴性。13例交界瘤中,E-钙黏附蛋白有11例(84.6%)强阳性,CD44v6有1例弱阳性表达。34例恶性上皮性肿瘤中,E-钙黏附素有24例(70.6%)阳性表达,CD44v6有11例(32.4%)阳性表达。二指标在良性上皮性肿瘤与卵巢癌之间的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0)。二指标在原发灶和大网膜转移灶之间表达无显著差别(P=1.000,P=1.000)。结论:E-cadherin及CD44v6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呈相反趋势,E-cadherin及CD44v6与卵巢癌组织学分级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肺挫伤致肺水肿患者血浆中E-SLT,IL-8,TNF-α和ET-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研究观察胸部外伤所致肺水肿病人血中E-选择素、TNF、白细胞介素-8和内皮素的变化.方法用固相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免技术共测定了24例胸部外伤病人在治疗前后血中E-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内皮素浓度.结果临床肺水肿病人血中E-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内皮素的浓度在发病时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愈后恢复正常,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E-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内皮素在肺水肿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随着这些因子的升高出现肺水肿并逐渐加重,这些因子降低后肺水肿逐步消失.因此对这些因子的检测有助于估计病情和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前列腺病变中E-钙粘素、p16和雌激素受体(ER)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况及其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探讨基因过甲基化在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石蜡包埋前列腺全切术标本: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3例,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10例,有随访记录的PCa 2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E-钙粘素、p16和ER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结果:E-钙粘素、p16和ER基因过甲基化在PCa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0%、25%和65%。非恶性病变(BPH和HGPIN)很少发生DNA过甲基化。结论:PCa的发生及进展与E-钙粘素、p16和ER基因过甲基化密切相关,检测甲基化状况对HGPIN与PCa的鉴别诊断可能有辅助作用。E-钙粘素和ER基因过甲基化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连接素-β(β-catenin)及连接素-γ(γ-caten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60例胃癌、20例癌前病变(包括10例肠化生胃粘膜和10例异型增生胃粘膜)及20例正常组织进行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及肠化生胃粘膜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的细胞膜均呈清晰的棕褐色染色;胃异型增生组织中,E-cadherin及β-catenin在同1例细胞膜表达基本丢失,γ-catenin表达未见异常,即在异型增生胃粘膜三者异常表达率为10%(1/10),在胃癌原发灶为80%(48/60),与胃癌Ming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基因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1.67%、55.00%、58.33%。结论E-cadherin、β-catenin、γ-catenin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间粘附性下降,影响了细胞接触性生长抑制等信号的传导,从而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与胃癌的生长类型、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是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多数为浅表性 ,预后一般较好 ,但复发率较高 ,且 1 5 %~ 2 0 %的复发性肿瘤发展为浸润性和 (或 )转移性。膀胱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其中涉及细胞间的粘附性降低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E 钙粘蛋白 (E cadhe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发现大鼠体表面积20%Ⅲ°烧伤后,皮肤内产生了大量丙二醛(MDA),第二天达最高,第七天有第二高峰,血浆和红细胞(RBC)MDA第三天达最高,血浆和RBC维生素E(VE)于伤后第二天后迅速下降,RBC溶血第三天最甚。对皮肤MDA、血浆MDA、RBCMDA、血浆VE、BBC VE、1%H_2O_2溶血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在不同时相,有不同的相关关系,但基本遵循烧伤皮肤MDA增加、血浆MDA增加、RBC MDA增加、血浆和RBC VE降低,溶血增加的规律。文中讨论了RBC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