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2.
曲方 《沈阳部队医药》2005,18(6):421-423
皮质层状坏死(cortical laminar necrosis,CLN),也称假层状坏死(pseudolaminar necrosis),可发生在不同年龄,见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氧和(或)糖的摄取障碍以及脑能量代谢的遗传或后天性缺陷。MRI的问世对CLN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对CLN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向42只黄雀的延髓展状核加压注入或微电泳泳入HRP后,在同侧的脑桥上橄榄核、对侧的脑桥外侧丘系腹核及中脑外侧核背侧部内见到密集的顺行标记终末或纤维;在双侧的延髓巨细胞核出现了大量的逆行标记细胞;在对侧的层状核内既有密集的标记终末又有一些标记细胞.结果表明:层状核的传出纤维投射到同侧上橄榄核,经外侧丘系走行至对侧的外侧丘系腹核和中脑外侧核背侧部,双侧的层状核之间也有交互投射。此外,层状核接受耳蜗亚核──双侧巨细胞核的传入投射.因此,层状核是听觉上行通路中的第二级中继站.  相似文献   
4.
松质骨中两种纵波的传播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松质骨的层状模型,利用Schoenberg理论分析了松质骨中两种纵波(快纵波和慢纵波)的传播特性;并在理论和实验上详细分析了骨小梁方向与传播方向间的夹角对松质骨中快纵波和慢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超声波平行于骨小梁入射时,松质骨中两种纵波都传播,入射角度在60度附近时,松质骨中两种纵波的相速度曲线有一个转折点,入射角度在60度以上,角度越大时,骨髓和骨小梁耦合得越紧,因此阻止了慢纵波的传播,而只有快纵波传播。  相似文献   
5.
用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技术制备了高分散树脂固载Co-Ag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这些催化剂在二丙酮醇加氢和用作燃料电池电极时的催化性质。与普通浸渍法制备的相同组成的催化剂相比,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催化剂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这是因为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催化剂均具有更高的分散性和金属的还原性(零价金属百分比)。研究结果还表明随着金属含量的增加催化活性增大,在电催化反应中钴的加入增大了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郑政  张渝生 《医疗卫生装备》2006,27(3):10-11,13
提出一种层状靶的设计,用来评价甚高频B型超声诊断设备的纵向分辨力,并与线状靶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说明层状靶精度更高,制作更容易,使用更方便,结果更可靠,所以更有潜力用作计量器具和检验工具。  相似文献   
7.
用共沉淀法制备油酸钾改性的Zn2+、Al3+层状双氢氧化物(Zn/Al-LDH),以环己酮为溶剂,用溶液插层法制备了Zn/Al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物。采用傅里叶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热分析仪、万能试验机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能、拉伸性能和紫外吸收性能。结果表明:Zn/Al-LDH纳米片层无序分散在PVC基体中;Zn/Al-LDH对PVC低温时的骨干脱氯化氢有促进作用;与PVC膜相比,复合膜的分解温度降低,高温碳化温度升高,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得到提高,在300~380 nm具有一定的紫外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8.
血管壁具有有序的层状结构,按其形态可分为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外膜是位于血管最外层的组成结构,其结构非常复杂,含有许多细胞成分(如成纤维细胞、神经节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及致密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等)。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膜认识仅停留在支撑血管,为神经纤维和滋养血管提供支架等。然而,近些年的一些研究证明,损伤外膜引起内膜和中膜的病理性改变与损伤内膜引起的改变相似,并且外膜在血管损伤早期也可引起内膜及中膜的重塑[1]。其中,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是血管重塑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在损伤修复[2]和组织纤维化[3-4]的过程中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更在血管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寻常型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IV)、板层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osis,LI)和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ullous 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BCIE)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超微结构分析,归纳总结其特点。方法:随访并收集12例寻常型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和大疱性鱼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皮损,对比三种鱼鳞病患者皮损病理及超微结构的特点及改变。结果:诊断IV5例、LI4例,BCIE3例,IV组织病理学表现轻度角化过度及棘层轻度增生,超微结构显示角质层层数增多,角蛋白密度均匀,角质化包膜连续,脂质颗粒较少;LI组织病理学示高度黏附的角化过度及增生的颗粒层、棘层,超微结构示角质层层数增多、角蛋白密度不均,角质化包膜连续,较多脂质颗粒;BCIE组织病理学示高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增多、凝结,棘层轻度增生,超微结构示角蛋白丝结构紊乱成撕裂状,颗粒层及棘层上部细胞核周围围绕异常聚集的角蛋白微丝。结论:电镜超微病理观察对鱼鳞病分类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u-Co/Ac催化剂对2-甲基吡啶的催化加氢性能.方法:采用自制的Ru/Ac、Co/Ac、Ru-Co/Ac(Ac为活性炭)等单金属和双金属负载催化剂,研究了2-甲基吡啶的加氢活性,考察了反应条件对2-甲基吡啶加氢的影响.结果:双金属Ru-Co/Ac催化剂对2-甲基吡啶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在n(Ru Co)/n底物=3/1000,120℃,3MPa条件下,加氢转化率可达75%,生成2-甲基哌啶的选择性为100%.结论:①Ru与Co之间存在协同效应,Ru-Co/Ac双金属催化剂具有比Ru/Ac和Co/Ac单金属催化剂高的催化活性;②Ru-Co/Ac双金属催化剂对2-甲基吡啶的催化加氢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