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手术在胆囊结石(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52例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息肉)患者作为保胆手术组,同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相同病例50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观察并发症及胆囊术后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组患者平均饮食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保胆组无1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x2=3.7615,P<0.05).保胆组52例患者均随访1~3年,第1、2、3年B超复查复发率分别为0.00%、1.92%、5.77%,基本符合正常人群结石患率.结论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术后不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复发率,由于保留了患者有功能的胆囊,因此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技术在肝外胆道结石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55例成功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其中4例行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5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平均手术时间2小时50分钟;术后1例发生胆漏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发生胆道出血行二次开腹手术治愈,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日9.7日。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是治疗肝外胆道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段,需慎重把握经胆囊管探查和胆总管一期缝合指征。  相似文献   
3.
张绍茂  冉江林 《海南医学》2016,(7):1150-1151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41例胆囊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成功率;随访期间,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胆囊收缩功能.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3例发生胆漏,发生率为7.32%;平均手术时间(107.3±19.7)min;平均排气时间(26.6±3.2)h;平均拔管时间(4.9±1.1)d;平均住院时间(5.4±1.6)d;38例患者随访至2015年9月,平均随访时间(23.7±4.1)个月,无胆囊切除术后腹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并发症,术前症状消失,术后胆囊收缩功能为(52.7±10.7)%,较术前的(38.6±8.2)%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畸形不仅可保留胆囊,还可提高胆囊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胆囊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腔T型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及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治疗组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对照组术中放置普通T型管。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胆汁丢失量及平均术后住院日和住院总费用;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电解质紊乱、反流性胆管炎、胆漏等)及术后2个月结石残留率、术后6个月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1)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胆汁丢失总量、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20.00%),包括切口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反流性胆管炎1例、胆漏1例;对照组出现术后并发症16例(53.33%),包括切口感染3例、电解质紊乱7例、反流性胆管炎4例、胆漏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治愈。(3)治疗组结石残留率(3.33%)稍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具有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术后结石残留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技术在胆系结石的运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间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25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5例成功采用“三镜”联合技术完成治疗.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组5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50例,留置“T”管28例,胆总管一期缝合22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20例.无中转开腹病例.结论“三镜”联合方案具有患者损伤小、痛苦少、康复快等优点,提高了胆系结石微创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组(n=20)与开腹手术组(n=20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腹腔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3.65±16.71)min、(89.8±11.02)min,术后止痛剂使用率分别为20%、85%,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31.15±4.98)h、(56.65±13.45)h,住院时间分别为(8.55±2.11)d、(14.95±2.96)d。以上项目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25%,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引导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为4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道镜引导下钬激光碎石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3例中转开腹;42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0±16)min。术后残留结石7例,6例一次取石成功,1例两次取石成功;术后均有轻至中度肝功损害,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少量胆漏,经引流治愈,无切口感染、血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道镜引导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治疗内镜取石失败的胆管结石病人的治疗经验。方法 从1998年4月至2002年5月,运用三镜联合的手术方式(术前内镜下经鼻胆管引流,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胆道镜),对251例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微创治疗。结果 240例手术均获成功,11例中转开腹、无残余结石及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操作熟练后手术时间也短于开腹手术。194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 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对于有较高内镜、腹腔镜技术的医疗单位是切实可行和安全可靠的。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及腹腔镜的联合应用优势明显,可基本取代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68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68例患者行微创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45~90min,平均65min,术后3例脐部切口疼痛使用止痛剂。患者手术当天均可下床活动,次日进流质饮食,1~3d出院。术后无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门诊随访1~19个月,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法,具有患者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From 1974-8, 808 postoperative choledochoscopy procedures, conducted by insertion of choledochofiberscope into the biliary tract through the sinus tract after the T-tube had been removed, were carried out in 292 patients at Teikyo University Hospital, Tokyo, Japan. In this series, 104 with retained biliary tract stones were encountered, and complete removal of stones w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in 101, using postoperative choledochoscopy. Any failures of removal of retained biliary tract stones were attributed to improper insertion of the T-tube. The T-tube, of at least 18 French calibers should be inserted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 at a right angle so as to obviate a tortuous sinus tract. The follow-up study in cases of complete extraction of the retained biliary tract stones showed that this approach is most effective. Recurrent stone with a silk nidus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in whom postoperative choledochoscopy had been performed one year previously. Re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All other patients have remained asymptomatic. Finally, we advise routine use of postoperative choledochoscopy as an adjunct to the T-tube cholangiography,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ossibility of retained biliary tract stones. Contents of this paper were read before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Digestive Disease Week '79 on May 22nd, 1979 in New Orleans, U.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