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老年双肾肿瘤半保守治疗安全性。方法:对6例老年双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共12枚肿瘤,每例患者肿瘤均一大一小,影像学均高度怀疑肾癌。大肿瘤直径4.5~10.0cm,平均7.0cm均行根治性切除;小肿瘤直径1.8~2.7cm,平均2.3cm,予保守治疗。结果:手术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6例大肿瘤均为肾细胞癌:5枚混合细胞癌(以透明细胞为主型),分级Ⅱ级4枚、Ⅰ级1枚;1枚嫌色细胞癌,分级Ⅰ级。随访12~45个月,平均34个月,小肿瘤体积平均每年增大2.96(1.15~8.66)cm3,无局部浸润征象。手术侧未见复发,亦未见远处转移。结论:老年双肾肿瘤(一侧大肿瘤一侧小肿瘤)患者半保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对肿瘤免疫起着关键的启动作用。前列腺癌细胞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使肿瘤免疫微环境中DC的数目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形成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开展以DC为基础的前列腺癌的免疫疫苗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中DC的变化和以此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2008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前列腺癌16例,均不具备前列腺根治手术条件.此类患者既往仅做睾丸切除手术,疗效欠佳.笔者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经8个月随访初步结果满意.16例患者均可自行排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留置输尿管支架和经皮肾造瘘两种肾盂减压方式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29例上尿路结石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盂减压方式,将患者分为留置输尿管支架(US)组和经皮肾造瘘(PCN)组。US组304例,男94例,女210例;年龄(56.2±9.4)岁;体温(39.1±2.4)℃;体质指数(BMI)(25.6±6.3)kg/m^2;191例合并糖尿病;血白细胞计数(16.2±4.2)×10^9/L,C-反应蛋白(CRP)(67.2±14.2)mg/L;结石位于左侧155例,右侧149例;肾积水程度为轻度147例,中度99例,重度58例;结石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UPJ)15例,输尿管上段167例、中段80例、下段42例;结石最大径(1.4±0.5)cm;121例存在休克。PCN组125例,男35例,女90例;年龄(58.5±13.1)岁;体温(38.7±1.9)℃;BMI(26.6±4.6)kg/m^2;77例合并糖尿病;血白细胞计数(15.7±6.4)×10^9/L,CRP(69.1±15.6)mg/L;结石位于左侧61例,右侧64例;肾积水程度为轻度56例,中度44例,重度25例;结石位于UPJ 5例,输尿管上段71例、中段34例、下段15例;结石最大径(1.5±0.5)cm;56例存在休克。记录合并休克与非休克患者采用两种肾盂减压方式的成功率、感染相关指标(体温、血白细胞计数、CRP)恢复正常的时间、减压后30 min内感染进展率、控制感染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比较US组和PCN组二期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软镜使用率及术后发热率。结果非休克患者中,US组的肾盂减压成功率(165/183)低于PCN组(68/69)(P=0.025);减压后30 min内感染进展率(25/183)高于PCN组(3/69)(P=0.036)。US组和PCN组感染性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控制感染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二期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手术时间[(38.5±6.9)min]长于PCN组[(32.8±4.5)min](P=0.000),软镜使用率(53/183)高于PCN组(7/69)(P=0.0002),结石清除率(163/183)低于PCN组(67/69)(P=0.044)。合并休克的患者中,US组的肾盂减压成功率(106/121)低于PCN组(55/56)(P=0.022);感染相关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长于PCN组[体温恢复正常:(49.1±5.7)h与(40.6±4.8)h,P=0.000;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5.4±1.7)d与(4.8±0.9)d,P=0.003;CRP恢复正常:(6.9±2.2)d与(5.2±2.2)d,P=0.000];减压后30 min内感染进展率(16/121)高于PCN组(2/56)(P=0.048)。US组二期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手术时间[(36.6±7.3)min]长于PCN组[(33.8±6.1)min](P=0.017),软镜使用率(45/121)高于PCN组(9/56)(P=0.005),结石清除率(111/121)低于PCN组(54/56)(P=0.024)。结论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脓毒血症时,US和PCN均能有效地控制感染。对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经PCN缓解感染的速度快于US,且PCN有利于提高二期输尿管镜碎石术的结石清除率,减少软镜使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展及生存状况的影响. 方法制订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剔除标准及检索策略.以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为效应尺度,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有关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不同方案的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8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共3826例.5篇为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RP)联合辅助治疗与单纯用RP或不用RP进行比较,以PSA进展率为评价指标,合并后的OR值为0.86,95%CI为0.48~1.56;3篇为RP联合激素治疗与单纯用RP或不用RP进行比较,以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为评价指标,合并后的OR值为0.72,95%CJ为0.51~1.02. 结论 RP联合辅助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术后PSA进展,对疾病特异性死亡率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pT1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远期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pT1期肾透明细胞癌术后5年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分别讨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临床症状、手术方式、病理学分期、核分级、生物治疗等因素对pT1期肾细胞癌术后远期转移的影响。结果:病理确诊为pT1期肾透明细胞癌的192例患者中,有15例发生了远期转移(7.8%),其中肺转移最常见(6例),中位随访期为8年(5~12年)。经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50岁,伴有临床症状,病理学分期为pT1b期的患者较年龄〈50岁(P=0.015),无临床症状(P=0.018)以及pT1a期(P=0.008)更易发生远期转移。结论:远期转移为肾细胞癌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之一,特别是对于老龄、诊断时有,临床症状和pT1b期肿瘤的患者,即使术后5年未出现转移证据,长期密切的随访仍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8.
重复肾是较常见的泌尿系畸形,但重复肾下半肾积水临床并不常见。我院于1999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17例重复肾下半肾积水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输尿管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输尿管癌病例资料.对术前CT结果与术后大体、镜下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螺旋CT检查均准确诊断输尿管肿瘤,定位、数量均准确,利用螺旋CT对T0-T2与T3-T4肿瘤进行分期准确率为80%.结论: 螺旋CT对于诊断输尿管肿瘤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尤其是对患侧肾功能不全或输尿管梗阻导致肾造影不显影的病例意义更大.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对输尿管癌进行术前分期,有进一步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核干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核干因子(NS)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组织中NS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探讨NS蛋白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中NS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PH中的表达水平,NS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强阳性、阳性及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8%、36.6%及12.2%,在BPH中分别为4.0%、32.0%及56.0%,在HGPIN中分别为5.0%、25.0%及60.0%,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PH及HGPIN中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基因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细胞分化程度越差,NS基因表达水平越高。结论:前列腺癌中高表达NS基因,NS基因在前列腺癌的不良分化和恶性增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