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在胃癌腹膜转移转化治疗中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奥沙利铂转化治疗晚期胃癌的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ONC-17010430)的前瞻性研究病例数据库,纳入18~70岁,经组织学及腹腔镜探查证实为胃癌腹膜转移,治疗前未接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入组患者术前接受6个周期的替吉奥(80~120 mg/d,d1~14)和奥沙利铂(130 mg/m2,d1)以及5周期的阿帕替尼(500 mg/d,d1~21)转化方案治疗,化疗结束后3周,结合评估结果和患者意愿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转化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OS)。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胃癌腹膜转移患者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为58岁(30~68岁),腹膜转移分型P1a 9例,P1b 5例,P1c 13例,腹膜癌指数(PCI)1~5分共14例,≥6分者13例。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事件是白细胞减少(70.4%,19/27)和粒细胞减少(74.1%,20/2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事件为疲乏(51.9%,14/27)和口腔黏膜炎(37.0%,10/27);1例因4级血小板减少退组。26例可行疗效评估的患者中,18例(69.2%)获得部分缓解,3例(11.5%)获得疾病稳定,5例(19.2%)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69.2%(18/26),疾病控制率为80.8%(21/26)。14例患者接受手术,6例行R0切除,R0切除率42.9%(6/14)。术后病理反应率为64.3%(9/14)。随访时间12~40个月,随访率为100%。全组患者1年OS为65.2%,生存时间为(14.0±1.7)个月。P1a/P1b与P1c患者1年OS分别为81.8%与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PCI评分1~5分与≥6分的患者1年OS分别为67.3%与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中,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转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可接受,且在P1a/P1b及PCI评分1~5分的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近期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在治疗术后恶性黑色素瘤(MM)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 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MM患者77例,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手术治疗,治疗组于手术后进行DC-CIK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生存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期、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并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和29月,治疗组的总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8);2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45).治疗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仅2例发生不良反应,且未达3/4级.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08)、是否进行DC-CIK治疗(P=0.02)以及治疗疗程数(P=0.031)是影响MM预后的独立预后因子. 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延长MM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治疗过程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治疗疗程多于4次时,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小儿隐匿阴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隐匿阴茎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我院自 1 996年至今采用二点式阴茎固定术联合 Shiraki术或改良 Shiraki术治疗小儿隐匿阴茎 1 7例 ,方法简单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1 7例 ,年龄 3岁 3个月~ 1 2岁 ,平均 5.8岁。其中伴有隐睾 3例 ,包茎 1 4  相似文献   
4.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尿道下裂的修复多主张一期完成,对于一期术式的选择有多种,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术者的经验来选择术式.本文仅讨论阴茎体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我院自1996年8月~1999年8月共治疗42例阴茎体型尿道下裂,均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CAC)在小肠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科收治的60例胃下部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消化道重建均采用Billroth Ⅱ式空肠-空肠Braun吻合.观察加压吻合夹(CAC)组与永久吻合钉的吻合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食时间、肠道恢复排气时间.结果 永久吻合钉的吻合器组及CAC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手术耗时、术后肠道恢复排气排便时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CAC进行小肠吻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行靶向治疗后CT征象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6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3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口服伊马替尼后3个月通过增强CT评估疗效,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T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及肿瘤整体CT值。通过Choi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价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并分成缓解组[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和非缓解组[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比较缓解组和非缓解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钙化、腹腔积液、囊变坏死、基因突变类型)。Kaplan-Meier法比较以肿瘤大小和CT值评价为PR的PFS和OS之间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肿瘤大小和CT值的变化率预测2年疾病进展的准确率。结果 43例病人口服伊马替尼3个月后疗效评价:无CR病人,PR 27例(62.8%);SD 13例(30.2%);PD 3例(7.0%)。缓解组与基因突变类型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钙化、腹腔积液、囊变坏死无关。43例病人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5.5(15~96)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15.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43.3个月。根据长径变化率评价为PR和以CT值变化率评价为PR之间的P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6、0.771)。长径变化率和CT值变化率预测2年内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和0.868。结论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靶向治疗疗效与基因突变类型有关。肿瘤最长径退缩率和CT值下降率具有中等预测效能,均可有效评价伊马替尼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肿瘤大小直径组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 对753例胃癌患者施行胃癌D2根治术,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肿瘤大小进行最佳截点的筛选.对全组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大直径组(LSG)及小直径组(SSG)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胃癌患者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肿瘤大小的最佳截点为5 cm.肿瘤≥5 cm的患者(大直径组)333例(44.2%),<5 cm患者(小直径组)420例(55.8%);肿瘤大小与位置、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神经浸润、脉管癌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大直径组和小直径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和74.5% (P<0.05).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位置、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浸润是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1).小直径组胃癌组5年生存率(74.5%)低于大直径组5年生存率(39.1%,P<0.01).结论 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可能作为术后患者辅助化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循环肿瘤干细胞(circulating tumor stem cell,CTSC)作为患者临床预测指标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人组首诊初治5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各抽取15 ml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分成两份,一份标记CTC标志物(CD45、EpCAM和CK),另一份标记CTSC标志物(CD45、EpCAM、CD44和CD133),Moflo XDP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检测,CD45-EpCAM+ CK+细胞确定为CTC;CTSC确定为3群:CD44+CTSC、CD133+ CTSC和CD44+ CD133+ CTSC.结果:结直肠癌根治术前患者CTC和CD44+ CTSC阳性率分别为34%和44%,CD133+ CTSC和CD44+CD133+ CTSC是24%和0;术后患者CTC和CD44+ CTSC阳性率分别为38%和54%,CD133+ CTSC和CD44+ CD133+ CTSC分别为26%和0.根治术前后CTC阳性率都与肿瘤T分期有关联(P<0.05);术后CTC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联(P<0.05);术前CD44+ CTSC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联.结论:根治术前后CTC及术前CD44+ CTSC阳性率都具有临床预测指标的可行性和价值,术后CTC阳性率可能是更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直肠癌行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直肠癌TME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吻合口漏11例,发生率6.6%。其中,糖尿病患者、伴肠梗阻者、肿瘤下缘距离肛缘小于6cm者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明显增加,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不同手术方式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存在吻合口漏高危因素患者可选择性行预防性肠造瘘;对那些无高危因素患者不宜行预防性肠造瘘术,可通过手术技巧、精细解剖等方法来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