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通用的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和序列测定方法对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及供体进行HLA分型;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手段,从HLA分子三维结构方面探讨预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程度,以预测移植后GVHD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现,8例供受体中,3例为半匹配移植,其中2例发生了Ⅳ度GVHD,1例发生了Ⅱ度GVHD;3例为两个抗原不相合移植,其中1例发生了Ⅱ度GVHD,2例发生了Ⅱ度GVHD;2例口才为一个抗原不相合移植,分别发生了Ⅰ度、Ⅱ度GVHD;GVHD的发生程度与HLA不相合抗原RMSD差异的大小呈正相关。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GVHD发生程度与HLA分子三维结构的差异有密切关系,三维结构分子模拟进行GVHD预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较好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准确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体的HLA-Ⅱ类配型,对HLA-Ⅱ类基因分型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美国莱姆达公司提供的微量SSP^TMHLA-Ⅱ类PCR-SSP分型试剂盒对4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采用0.5%EDTA抗凝的血标本与肝素抗凝的血标本相比,前者的护增效果好。DNA终浓度为25~200ng/ul,最佳浓度为100ng/ul,A260/A28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准确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体的HLA - II 类配型,对HLA - II 类基因分型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美国莱姆达公司提供的微量SSPTM HLA-II类PCR-SSP分型试剂盒对4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采用0.5 %EDTA抗凝的血标本与肝素抗凝的血标本相比,前者的扩增效果好.DNA终浓度为25~200 ng/μl,最佳浓度为100 ng/μl,A260/A280比例在1.65~1.80之间.PCR反应参数是影响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DNA Taq酶的使用量和活性将直接影响反应结果.D-MIX管应保存在-65℃,避免反复冻融,否则将使反应带变弱.结论:HLA-II类基因分型标本的处理和反应条件的优化是影响基因分型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减压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手术治疗的8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椎管前后径与邻近椎管前后径之比是否≥90% 分为减压良好组(57例)、减压不良组(2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原因、损伤节段、AO分型、ASIA分型(A~E级...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IL-6D24-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IL-6D24-PE40,以选择性杀伤高表达IL-6受体(IL-6R)的肿瘤细胞和白血病细胞。方法 采用重叠延伸的基因融合技术将N-末端缺失24个氨基酸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IL-6D24)cDNA与缺失细胞结合区的绿脓杆菌外毒素PE40基因进行融合,构建IL-6D24-PE40融合基因。利用HB101/pBV220表达系统,实现了IL-6D24-PE40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经MonoQ柱进行层析纯化,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 IL-6D24-PE40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达到40%-60%。包涵体蛋白经分离、复性及纯化得到纯度>95%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证明,纯化的融合蛋白与IL-6抗体及PEA抗体均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活性检测证实,IL-6D24-PE40融合蛋白能高度特异地选择性杀伤高表达IL-6R的U937细胞,ID50约为250ng/ml,而对不表达IL-6R的CEM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 IL-6D24-PE40融合蛋白能够选择性杀伤高表达IL-6R的靶细胞,有希望成为导向治疗高表达IL-6/IL-6R系统的某些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新型导向药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三维结构配型的标准,总结出主要的可允许错配和免疫原性错配等位基因。我们采用分子模拟技术模拟了HLA分子的三维结构。用计算机软件比较模拟结构间的差异大小,结果表明,HLA分子模拟结构间的差异不同,在大量统计分析基础上可以认为,HLA-A和-B分子整体相对均方差(relative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单位nm)大于0.04nm为差异显,小于0.02nm为差异不显;DRB1位点间RMSD大于0.02nm为差异显,小于0.01nm为差异不显,据此进一步总结了主要的可允许错配和免疫原性错配等位基因情况。本研究提示,HLA三维结构配型是移植配型领域的新观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如何准确预测GVHD的发生始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中十分棘手的难题。采用HLA抗原三维结构的模型来预测GVHD的发生是移植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我们在对17个移植家系进行筛选时,发现了一个供、受体HLA-A位点不合的家系,临床移植后该患者发生了Ⅳ级GVHD。本实验采用高分辨巢式PCR-SSP和DNA序列测定证实患者的HLA-A位点发生了重组(A~*6901→A~*0201)。进行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显示,供、受体差异抗原的空间构象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会成为移植后发生GVHD的分子基础,从而验证了我们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推断。由此可见,该HLA抗原三维结构模型在预测GVH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 3融合蛋白 (PIXY32 1)在猕猴中的药动学。方法 12 5I 标记结合反相高效液相和酸沉淀法。结果  12 5I PIXY32 1纯度为 94 5 % ,标记前后PIXY32 1对TF 1细胞增殖的ED50 分别为 0 12 5和 0 119μg·L-1。12 5I PIXY32 1在体内迅速降解。iv和sc后末端T1/ 2 相近 ,为 6 6~ 8 2h。AUC随sc剂量增大 ,全身清除率ClS 相近 ,sc生物利用度6 3 %± 2 1%。泌尿系统浓度最高 ,胆汁其次 ,骨髓和脾脏高于其它组织略低于血清 ,脑内最低。主要经尿排泄 ,少部分在尿中以原型排出。结论 猕猴sc12 5I PIXY32 12 0~ 80 μg·kg-1后为线性药代动力学。肾脏在12 5I PIXY32 1的降解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HLA-I类PCR-SSP基因分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I类配型的精确度,有效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方法 采用准确、简便的DNA、RNA提取方法和HLA-I类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建立HLA-A33、A68、B40、B13 PCR-SSP分型方法以及HL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结果:对300例中清学难以判断结果的30例临床标本进行基因水平的研究发现,DNA及RNA提取方法可以满足此项研究对样本的要求。HLA-I类PCR-SSP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特异性;重复率达100%。同时,HLA-A33、A68、B40、B13结果与HLA-I类PCR-SSP分型结果一致。HLA基因测序分析进一步肯定了HLA-I类PCR-SSP分型的特异性。HLA-I类PCR-SSP不受某些血清学影响因素的干扰。整个实验过程仅耗时2.5h。结论:HLA-I类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准确、特异、重复性好,可作为临床骨髓移植配型和正常人群无关供者筛选的常规方法,对GVHD的发生必将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穿刺入路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该院收治的127例胸、腰椎OVCF患者,按穿刺方法分成两组。A组(86例)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穿刺路径,术前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上分析OVCF椎体及其附近组织结构,同时设计穿刺路径;B组(41例)直接采用双侧经皮椎弓根穿刺路径,术中穿刺成功后进行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骨水泥分布与渗漏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变化等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更短,平均X射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平均手术出血量更少,骨水泥过中线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前和术后24h平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KP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穿刺入路治疗OVCF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