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天章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精通医理,尤擅瘟疫的诊治,推动了瘟病辨治理论的发展。现基于戴天章《广瘟疫论》,从首创瘟疫五辨、力辨寒瘟异同,创瘟疫五种治法,完善外感病腹诊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其瘟疫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亦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运气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人透过观象察候研究自然与疾病相关性规律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学术发展以及后世医家临床治病,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学习运气学说相关知识,了解五运六气学术内涵,客观认识运气学说理论与临床价值,对于认识多种疾病尤其是时令病病因病机,具有重要价值。学习运气学说,应该尊重经典,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过分拘泥于运气的推演,死板教条。临床上,应该根据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结合发病时点的运气特点以及具体气候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突出中医学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温病条辨》全书206方有30首方运用麦冬占14.6%,另有方后加减5处.吴鞠通认为"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将其广泛用于治疗三焦温热病证中.如配伍人参、五味子能补气养阴,配伍沙参、桑叶能润肺胃、清燥热,配伍生地、玄参增水行舟能通便.除此之外,还将其用于清法的治疗之中,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  相似文献   
5.
温病过程中常会出现三焦俱病的情况,即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病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三焦俱病分为挟湿与不挟湿两类,其中挟湿一类更为多见,且较之不挟湿一类病势急重。治法上,不挟湿类三焦俱病重在攻下,并多合用清法、化痰法与开窍法;挟湿类三焦俱病则依据辨湿与热之轻重、辨病势急重之所在,治在上焦或中焦,或三焦并治。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代医学辨病与中医学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的指导下,提出立足肝、脾、肾三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诊治常规和证治体系,该治疗方案以提出证治体系和方药选用规律为目标,强调分清主次,抑强扶弱,协调三脏关系;抓住本证,兼顾标证,调节人体内环境,治标以助治本;组方遵循中医理论体系,选药衷中参西.并基于临床实践与科研验证总结提出证治体系方药.  相似文献   
7.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一书对寒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纲领、治法、方药性味配伍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辨治寒湿病的完整体系。吴鞠通认为,寒湿之病乃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其病机为寒湿伤阳,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其中以中焦脾胃居多,其兼证、变证繁多。对于该病的治疗,吴鞠通善用性味配伍理论,在寒湿病辨治中最常用的方剂性味配伍方法为苦辛法,临床常根据其病位、病机、治法等不同进行具体运用。通过探析吴鞠通辨治寒湿之病,为现代临床寒湿所致之病的辨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沙  马晓北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1929-1932
目的总结老中医方药中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988年1月至1992年12月方药中教授诊治慢性肝病的医案196例,563诊次,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1构建医案数据库,采用该系统的中药分析、方剂分析、多维分析等模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方药中教授治疗慢性肝病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在563次诊次中,涉及中药174味,其中高频药物依次为当归、柴胡、薄荷、姜黄、郁金、丹参、鸡血藤。聚类主要以疏肝、活血、清热、利湿、养阴、消导之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微寒、平性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三味常见。归经以肝经频次最高,脾肺胃肾次之。结论方药中教授治疗慢性肝病以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为要,疏肝治法贯穿治疗始终,注重整体调治,五脏相关。用药上刚柔相济,疏养结合,消补并施,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