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2篇
  202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舌象客观化研究其中重要部分是按照国际照明标准(CIE)获得统一的各类舌色的数据。本文报道运用光谱法制作的舌色仪在临床观察中具有稳定性能好,分辨率高的特点。其舌色色度坐标参数稳定,重复精度达0.005;取样时间短,仅为0.3秒,避免因舌体抖动而取样的偏移。研制的样机为非接触式,防止交叉感染.可与通用计算机配合进行数据处理。临床上对4种舌色和5种舌苔颜色共1660例进行测定,获得舌色分类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法则。由于应用这个法则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中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等都可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而且疗效很好,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很大的重视。有些过去需要用手术治疗的病,如宫外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通过活血化瘀治疗,可以降低手术率;有些难治之症如亚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尿毒症等,通过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也正在向可治之症转化。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证治     
何任(浙江中医学院):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凡出现振颤、眩晕、手足麻等症,当认为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症见厥逆、头痛、眩仆者,当属“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至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者,则是“大厥”。总之本病与肝、肾的关系多,与肝之阴阳失调尤  相似文献   
4.
眼红与眼病     
眼睛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角膜和球结膜都暴露在外面,当结膜血管充血与睫状血管充血时,眼睛就变红。眼红不是一种病,而是许多常见的眼病的一个症状。有的人笼统地把它当作一种病,随便给点眼药或不管它,这都是错误的。由虹膜睫状体炎或急件青光眼引起的眼红,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失明。因此,对各种眼病所引起的眼红,应作细致的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给以合理的治疗。眼病的轻重  相似文献   
5.
腭粘膜包括软腭粘膜和硬腭粘膜二个部分。腭粘膜中有丰富的血运,在疾病过程中该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小静脉曲张、小动脉扩张、出血及粘膜面的色调改变等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腭粘膜征(以下简称腭征)异常,腭征异常可能与中医的血瘀证有联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日本已有报道。为了观察健康人群中腭征的变化情况和探讨其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意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将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病理、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显微造影、光电转换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到舌诊研究中。现将1980年以来舌诊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回顿。一、舌诊的客观化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利用红绿蓝三种光谱反射的能量来测定各种舌象的不同颜色,曾测定了112名病人。上海研制成的舌色仪,对分辨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青紫舌有较好的效果,符合率达94%。  相似文献   
7.
曹鸣高教授(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哮喘有宿根,每因寒冷或劳累而诱发。在暴发时,必须发散攻邪为先,宜华盖散加减为主。表邪得解,闭路得开,则痰自利而气自下,肃降复  相似文献   
8.
贵刊1982年第2期《真阴衰竭一例临床病理讨论》(以下简称“真阴衰竭”)报道了作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从病理形态学方面来探讨、研究中医证型和辨证依据,使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证型有所客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虽也属中医胃脘痛之症,其病也有寒、热、虚、实之辨,但临床体会,凡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痛多在食后发作,且稍食即胀,不能多吃,这是与消化性溃疡不同之处,其病多实证或虚中夹实。在病之早期,多属气滞,但病情顽固,迁延难愈,气病日久,  相似文献   
10.
舌诊为诊断学中望诊之主要组成部分,向为祖国医学所重视,认为舌乃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侯。人体内部的变化,如脏腑的虚实,病情的深浅,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均可反映在舌象的变化之上。申斗垣云:“诸经之气,皆上注于舌,是以望舌可以知藏府经络虚实寒热。”吴坤安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