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3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建杰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工作,其论治慢性乙型肝炎临证经验是:1.顾护中州,扶正为主; 2.重视毒邪,清化为辅; 3.剿抚并举,各因制宜; 4.四诊合参,重视舌象; 5.中西结合,病证互参。  相似文献   
2.
夏德馨老中医是近代沪上名医夏应堂氏后裔,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迄今已临证执教有30余年。学术上承内难之言,通中西之说,临证尤有所见,于肝脏病甚有研究,屡起沉疴,医名颇著。笔者聆听其讲授黄疸、膨胀等篇章,又随临证蒙  相似文献   
3.
补肾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观察补肾冲剂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分为治疗组(A组60例),中药对照组(B组30例)和西药对照组(C组25例)分别采用补肾冲剂、乙肝清热解毒冲剂和干扰素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患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B超等项目。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78.3%,临床疗效优于B组(P<0.05),与C组疗效无显差异(P>0.05);肝功能3项指标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5)。A组治疗结束时HBcAg、HBV-DNA明转率分别为38.6%、39.65;随访半年时HBg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1.8%、32.1%,提示补肾冲剂对于慢性乙肝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纤复方药物血清对肝星形细胞(HSC)LI90细胞(HSC-LI90)Ⅰ型、Ⅳ型前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0.5、2.0、4.0g/kg等不同剂量抗纤复方灌胃大鼠,制备药物血清,作用于HSC-LI90细胞48h,应用Nor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检测Ⅰ型、Ⅳ型前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基因的表达,并用酶图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活性.结果:(1)抗纤复方不同浓度药物血清能抑制HSC-LI90细胞Ⅰ型、Ⅳ型前胶原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基因表达(P<0.05或P<0.01);(2)能增加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P<0.01);(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表达及活性无影响(P>0.05).结论:(1)抗纤复方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2)抗纤复方抑制HSC-LI90细胞TIMP-1基因表达水平,促进胶原降解,可能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补肾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所指的肝病实际上包括多种现代医学之肝脏和非肝脏病变所发生的多种病证或疾病,涉及内科、妇科、肿瘤科、儿科等专业领域.自古中医药对于各种肝病病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养生预防等有很多论述,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在某些方面显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HLA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HLA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未见概述.从中医体质学说、"证"及体质与"证"关系三方面,综述了人类白细胞抗原与中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多认为其发病与氨中毒有关,肝硬化时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氨的产生和吸收显著增多而诱发肝性脑病。我科2000年4月至2002年12月采用中药清开冲剂治疗肝性脑病及护理8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体外抗乙肝病毒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HepG2.2.1 5细胞分泌HBsAg,HBeAg和Pre-S1的影响,探讨其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方法:采用HepG2.2.1 5细胞模型进行体外培养,给予不同浓度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作用9 d后收集上清液,用MT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的抑制作用,用ELISA法检测上清夜中HBsAg,HBeAg和Pre-S1的分泌.结果: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在浓度为0.001mol/L以下时对HepG2.2.1 5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低于25%).在浓度为1000 μmol/L到0.1 μmol/L之间,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抑制率均高于50%,而对HBeAg的抑制率均低于50%;浓度为0.001 mol/L时对Pre-Sl的抑制率分别为53.58%、59.33%.结论: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均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两者无显著差别,且对HBsAg和Pre-S1的抑制效果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54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以了解肝脏是否发生实质性炎症和纤维化进展.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09年至2010年54例慢性HBV携带患者,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2.5岁.慢性HBV携带者诊断标准符合我国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其他嗜肝病毒、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等其他肝脏疾病.所有患者HBV DNA≥104拷贝/mL、HBsAg、HBeAg阳性、ALT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足三里、中脘、期门)联合穴位敷贴(疏肝健脾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方法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住院CHB患者8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以CHB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观察基础上予以穴位按摩(足三里、中脘、期门)联合该院自研的疏肝健脾贴,比较两组的肝病症候群的改善及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在实施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穴位按摩联合疏肝健脾贴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研究阶段的2 w、4 w、8 w、12 w、24 w后统计发现,研究组治疗4 w时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w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TBIL)水平在治疗4 w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水平在治疗8 w、12 w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慢性肝病中医生命质量量表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P<0.01)。研究组在治疗后SF-36评分各维度均值比较可见RP、BP、GH、MH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5。可见通过实施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穴位按摩联合疏肝健脾贴后患者ALT、TBIL、HBV-DNA定量下降速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疏肝健脾贴能改善CHB患者肝病症候群、提高生存质量、改善生化功能,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