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感1号方:紫苏15克、小青草30克、一枝黄花30克。适用于风寒型感冒。症见畏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头痛,苔薄,脉浮紧,属轻型感冒。曾治疗30例,均治愈。上感2号方:小青草30克、一枝黄花30克、乌敛莓30克。适用于风热型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口干,咳嗽,鼻流清涕或浊涕,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属重型感冒。曾治疗50例,治愈45例。以上两方均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制成冲剂。  相似文献   
2.
1976年起笔者用自拟温肾排毒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的氮质血症及尿毒症20例,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诊断标准均按照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关于肾脏功能诊断标准,血肌酐>2毫克%,血尿素氮或排蛋白氮升高,为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血尿素氮>60毫克%,伴有酸中毒,出现严重的尿毒症临床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二、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5例。年龄35~60岁。住院18例,门诊2例。慢性肾炎12例,肾结核2例,肾结石伴肾盂肾炎4例,多囊肾伴肾盂肾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1985年初开展耳穴埋压法治疗胆石症,其中有疼痛症状的胆石症共计63例,在缓解疼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女49例,男14例,女:男为3.5:1,以女性为多见。年龄最小27岁,最大72岁,以45~65岁为最多。结石部位,胆囊结石43例,胆总管结石14例,肝  相似文献   
4.
压迫耳穴治疗截瘫后小腹剧烈抽痛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小腹剧痛八月余。患者于1982年3月底,被拖拉机压伤,T_(12)~L_1压缩性骨折致截瘫,伴大小便失禁。二十天后在当地医院行减压术,术后十天出现小腹部阵发性抽痛,每日10~20余次。疼痛剧烈,呈针刺及刀割样,伴有小腹部发紧呈板状。发作时不能坐起,不能进食,不能入睡,严重时大汗淋漓,痛不欲生。曾给予各种止痛片及安乃近等100余片,未能奏效。1982年底,患者来我科治疗,根  相似文献   
5.
黄杨硷Ⅰ号片是从中国小叶黄杨中提取的生物硷,即环常绿黄杨硷D。在国外,曾用于治疗结核、肿瘤、疟疾和皮肤病等。我们自1979年11月到1980年7月应用本药治疗冠心病19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将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等证)89例患者,以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为主(一)脾肾两虚型:神倦乏力,腰酸,面色欠华,纳差便溏,舌淡、脉细弱,治以健脾补肾为主。(二)脾肾两虚水肿型:脾虚水肿为主者神倦乏力,纳少便溏,面及下肢轻度水肿,面色欠华,舌淡、苔薄,脉细,以健脾温肾、利水消肿为主;肾虚水肿为主者水肿明显,重则阴囊水肿、腹水、畏寒肢凉、舌淡胖,脉沉细,治法在健脾温肾、利水消肿的基础上加熟附块,仙灵脾、肉桂、川续断、杜仲等。(三)肾阴虚型:腰酸头昏,耳鸣失眠,面色潮红,舌质干或中剥,脉细数,治以滋阴益肾为主。若阴虚内热者加清热凉血药;高血压属阴虚阳亢者加平肝潜阳药。(四)阴阳两虚型:头晕耳鸣,乏力腰酸,遗精失眠,舌淡,脉细数,治以调补阴阳为主;若气阴两虚者,神倦乏力,腿软,舌质红嫩,脉细数,治以调补气阴。(五)正虚邪实型:逆乱胃肠者恶心呕吐、胃纳差,舌苔腻,治以扶正逐邪为主;肝风内动者抽搐,邪蒙心窍神志不清,烦躁,神倦乏力,面色苍白或灰暗,少神,舌淡,脉滑有力,治以上法加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并宜视临床见症,灵活选加药物,并结合西药进行治疗。经治结果:89例中,完全缓解34例(38.2%),基本缓解22例(24.7%),部分缓解20例(22.5%),无效13例(14.6%)。总有效率为85.4%,缓解率为62.9%。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7年4月开展以旋磁场刺激胆囊区为主治疗胆石症,先后治疗一千多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491例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治疗组(磁场组):女性390例,男性10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5岁,以40~60岁为多见。从结石部位来分,胆囊结石占90%,总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各占5%,以胆囊结石为主。80%患者伴有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8.
清胃消疳汤的组成与用法:生地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麦冬10克、元参15克、生甘草5克、川连3克、川牛夕10克。如遇胃火旺,加金银花、芦根;大便干结,加大黄;心火偏旺,加竹叶;阴虚甚,加川石斛。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临床应用:此汤剂是自拟处方,本人于1979年至1980年应用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20例,治愈15例,显效5例。一般服3剂见效,5剂口疳消失。因为此病容易复发,见效后,仍宜继服养阴清热之中药,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9.
1978年至1980年笔者用自拟晕得宁汤治疗内耳旋晕症28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组成与服法代赭石30克(先煎)、夏枯草12克、姜半夏12克、猪芩12克、钩藤12克(后入)。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0~50岁。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有突发性,定向性眩晕,听力减退或耳鸣,恶心或呕吐,多伴性水平眼球震颤Ⅰ°~Ⅱ°。  相似文献   
10.
读您刊1981年第5期“黄苔不能一概从热论治”及1982年第1期“黄苔辨证一隅”的报道,颇有同感。一般说来,黄苔主里证、热证,腻苔主湿证,而黄腻苔属湿热证,这是辨舌证的一般规律。但临床上亦有特殊情况,黄腻苔不纯属湿热征。我曾遇到个别病例,就是这样。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