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通络饮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1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加用复方通络饮,每日1剂,两组共治疗28天。治疗前和治疗14、28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指数),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含量。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28天时NIHSS评分下降,BI指数升高,且在治疗14、28天时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14、28天时血清VEGF、Ang-1含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血清b FGF含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P0.05或P0.01)。结论复方通络饮可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能与调节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减地黄饮子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136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68),对照组患者应用美多芭和酚酞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减地黄饮子治疗,2组疗程均为28 d。比较2组便秘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慢性便秘症状严重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和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评分及帕金森病39项问卷评分(PDQ39)、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便秘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肛管静息压、CSS评分、PDQ39评分、直肠初次排便感觉阈、PAC-QOL评分与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相较于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直肠初次排便感觉阈及CSS、PDQ39、PAC-QOL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观察组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直肠初次排便感觉阈及CSS、PDQ39与PAC-QOL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地黄饮子治疗老年帕金森病便秘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肛门直肠动力学及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疏风散邪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风牵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明确,可以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basilar insufficiency,VBI)风痰瘀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西药基础治疗加定眩颗粒口服,每日一剂;对照组31例。予西药基础治疗+尼莫地平口服,每次30mg,3次/d,2组疗程均为2w,疗前及疗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经颅多普勒椎-基底动脉主要血管收缩峰流速、搏动指数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景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双侧椎动脉Vs值、搏动指数,基底动脉Vs值均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PAI、vWF值均有所下降,t—PA值均有所升高,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定眩颗粒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痰瘀阻型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明显的改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肖婧  王敬卿  惠振  盛蕾 《江苏中医药》2021,53(2):29-31,32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祖细胞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探讨其血管保护的可能机理。方法:将选取的8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控制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眩颗粒口服。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内皮祖细胞计数和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0%(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侧颈动脉斑块厚度、右侧内中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内皮祖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用定眩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且可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及内中膜厚度,提高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从而起到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减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疼痛的临床研究。方法:以68例帕金森病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抗帕金森西药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减地黄饮子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国王帕金森病疼痛评价量表(KPPS)评分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神经肽Y(NPY)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摇肢颤、行动缓慢、腰膝酸软、善忘或神呆严重、手足出汗、头晕耳鸣、语言障碍、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咽干燥、急躁时颤振加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头摇肢颤、行动缓慢、腰膝酸软、善忘或神呆严重、手足出汗、头晕耳鸣、语言障碍、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咽干燥、急躁时颤振加重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面部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胀痛、骨骼肌疼痛、症状波动相关疼痛、夜间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口面部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胀痛、骨骼肌疼痛、症状波动相关疼痛、夜间疼痛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5-HT、NE、NPY均较治疗前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5-HT、NE、NPY均更高(P<0.05)。结论:加减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疼痛患者效果显著,既能降低疼痛评分,也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加减枳实大黄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减枳实大黄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模型.灌胃给药1周,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10、IL-1β和6-keto-PGF1α、TXB2含量.结果 加减枳实大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对内皮细胞功能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调脂等);治疗组7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复方通络饮,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NIHSS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血浆TM、VWF、ET指标的改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少内皮损伤相关活性因子的释放,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前庭神经炎(VN)的中西医病机进行概述。关于VN的发病机制,中医以风(内外风)、痰、瘀立论;西医以病毒感染说、血管病因说(前庭微循环障碍)及自身免疫说为主。将风、痰、瘀与病毒感染、免疫及微循环障碍相联系,更能进一步印证VN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特点,为中医开展前庭神经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