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疏肝理气和胃法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慢性胃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9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西医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黛力新治疗,中医组给予同等剂量的雷贝拉唑、莫沙必利,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散加减,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疗程为2周。观察总有效率、HAMA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结果西医组有效率73.81%,中医组有效率76.00%,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78.38%,3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西医组、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HAMA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的疏肝理气和胃法和黛力新均可较好的缓解伴有焦虑抑郁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降低HAMA及中医症状积分,并且效果相当,两种药物合用,并不能显著提高有效率,故不建议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1946年Fine等首次成功应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急性药物中毒以来,腹透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但长期维持腹膜作为生物透析膜的有效性仍是人们所面临的难题,腹透时腹膜与非生理性的腹透液持续接触、腹腔反复感染以及长期腹透均可引起腹膜功能的减退,最终引起腹膜衰竭使腹透无法长期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腹膜溶质转运类型分布、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指导判断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后的腹膜溶质转运类型。方法:98例初次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及腹膜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开始透析1周后行腹膜平衡试验(PET),分析腹膜溶质转运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SRD患者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前中医辨证分型的本证和透析1周时腹膜溶质转运类型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术前辨证为阴阳两虚的患者,术后腹膜转运功能为低转运的较多,腹膜透析治疗效果差。结论:ESR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本证与腹膜溶质转运类型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术前对患者行中医辨证,对判断腹膜转运功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甘麦芪仙磁石汤联合艾司唑仑片对心脾两虚证老年人慢性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失眠心脾两虚证老年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15例)、中医组(30例)、中西医结合组(45例)。西医组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中医组口服甘麦芪仙磁石汤,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以上疗法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各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羟色胺(5-HT)表达水平,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1、2、4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1,P0.05),中医组治疗4周后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00);治疗4周后,各组有效率、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HT表达水平均升高,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P0.05)。与西医组比较,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4周后有效率、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HT表达水平升高,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睡眠潜伏期降低(P0.01,P0.05)。与中医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睡眠效率、N3期睡眠比例、血清5-HT表达水平升高,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睡眠潜伏期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麦芪仙磁石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症有效,可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单用甘麦芪仙磁石汤也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伏邪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发病理论,平素病邪潜伏于体内而不外显,往往在外邪引动或某种诱因作用下逾时发作。伏湿具有湿邪的特性,即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伏湿为伏邪之一,伏湿之外湿属于中医“六淫邪气”之一,伏湿之内湿属“内生五邪”之一,均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湿邪致病的特点,当人体正气不足,未能及时祛邪外出,就会导致邪气流连,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形成“伏邪”,对日后脾胃疾病的发病产生影响。郑关毅教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视伏湿在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祛除在脾之伏湿,对治疗湿邪导致的脾胃疾病具有独到见解。因地域和生活习惯因素,八闽地区人群易感湿邪,湿邪伏于体内,在正气不足或外湿的引动下发病,出现脾胃不适的症状。文章从八闽地区湿类疾病易发,伏湿困脾、虚则病发,伏湿致病、注重潜伏期,治湿重在健脾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通过赏析经典病案梳理、归纳、总结郑教授关于伏湿导致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旨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