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放  于德泉 《药学学报》1985,20(12):913-917
从光叶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f.var.fortunei(Phanchon) Rchd.)的根中共分出15个生物碱。其中绣线菊碱A(spiradine A)(1)是已知碱,本文报道新化合物碱Ⅳ(2)、碱Ⅸ(3)和碱Ⅺ(4)的结构测定。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有超过宫颈癌成为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的趋势。由于其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其对于患者心理和家庭产生很大影响,许多患者因此而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等有积极作用,现将文献归纳综述如下。1中医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乳腺癌中医学称为"乳岩"。薛己《立斋外科发挥》认为乳  相似文献   
3.
异一枝蒿酮酸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 L.)中分得一个新成分,命名为异一枝蒿酮酸(isorupestonic acid),根据光谱(IR,UV,MS.NMR),X-ray晶体衍射及CD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及绝对构型。并经X-ray晶体衍射及CD谱分析修正了一枝蒿酮酸的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与呼吸困难程度、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采集2022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一部门诊及病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病房诊断为ILD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呼吸困难问卷(mMRC)分级、近期肺功能检查数据[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 SB%pred)]、西医最终诊断,统计限制性通气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分级情况,分析不同西医诊断类别的I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mMRC分级、肺功能及肺功能分级。结果 纳入ILD患者203例,西医最终诊断为结缔组织病相关ILD 66例(32.5%),特发性肺纤维化22例(10.8%),其他已知原因及特发性ILD 43例(21.2%),不便分类的ILD 72例(35.5%),不同西医诊断患者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可视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可行性与价值。 方法 1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CT扫描数据集导入相应软件,重建跟骨骨折三维可视模型。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跟骨骨折的三维数字化分型和sander分型评估,使用Kapppa值计算相关度,比较两种分型的可信度差别。 结果 重建了15个跟骨骨折的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跟骨骨折的解剖部位、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数字分型的可信度Kapppa值为0.795(0.691~0.874),属于可信程度, sander分型的Kapppa值为0.641(0.591~0.701),属于基本可信程度。 结论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骨折的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Neuro DSA去骨软件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与常规Subtraction软件比较,探讨Neuro DSA软件在16层螺旋cr颈动脉减影去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小剂量测试后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行相同范围低剂量平扫与颈动脉CTA,分别进行Subtraction减影去骨及Neuro DSA减影去骨成像,比较两种去骨方法的成像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 21例颈动脉平均强化值为(396.58±97.71)HU;颈动脉与颈静脉平均强化差值为(231.33±94.85)HU;颈静脉干扰轻微,1例静脉返流严重,1例位置移动过大不能进行减影去骨血管成像.其余19例均可进行减影去骨处理,Subtraction软件直接减影的平均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平均时间分别是(4.05±1.28)min、(20.95±6.73)min,Neuro DSA减影的平均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平均时间分别是(2.35±1.05)min、(8.39±4.03)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ubtraction软件直接去骨及手工辅助去骨后图像评分分别为1.08±0.28、2.15±0.69.Neuro DSA软件直接去骨及手工辅助去骨后图像评分分别为2.46±0.78,2.85±0.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共发现动脉瘤3例,动脉狭窄12例.两者均能清晰显示所有病变.结论 Neuro DSA软件较常规Subtraction软件能更快速、自动去除颈动脉CTA中的骨结构,更清晰、全面显示颈动脉血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山慈菇水煎剂对人乳腺癌T-47D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人乳腺癌T-47D细胞进行培养;利用MTT法比较不同浓度山慈菇水煎剂组和对照组对T-47D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的影响;利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山慈菇水煎剂对T-47D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山慈菇水煎剂(50 g·L~(-1)、100 g·L~(-1)、200 g·L~(-1),400 g·L~(-1)、600 g·L~(-1)、800 g·L~(-1))对T-47D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60%、-17.10%、-0.60%、65.08%、81.15%、82.80%,400~800 g·L~(-1)质量浓度山慈菇水煎剂对乳腺癌T-47D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划痕实验结果显示200 g·L~(-1)、300g·L~(-1)山慈菇水煎剂作用24h和48h后,与对照组比较,乳腺癌T-47D细胞的划痕距离较大,划痕未见明显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山慈菇水煎剂对T-47D细胞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200 g·L~(-1))的山慈菇水煎剂对T-47D细胞的生长增殖无影响,即无细胞毒性;高浓度(200 g·L~(-1))的山慈菇水煎剂对乳腺癌T-47D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定浓度的山慈菇水煎剂可以抑制T-47D细胞的迁移运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对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92例临床拟诊肾及输尿管结石病例,所有病例在作IVU之前均作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在低剂量扫描中,管电流下降为60mAs,其余条件与腹部常规扫描条件相同。统计比较两者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的病例数、数目及输尿管梗阻情况,两组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在低剂量扫描中,81例发现结石,肾结石53例,输尿管结石59例,结石数量为156个,肾积水78例,输尿管扩张63例;而在IVU检查中,62例发现结石,肾结石40例,输尿管结石42例,结石数量为101个,肾积水67例,输尿管扩张45例。经卡方检验,两者在发现结石病例数、结石数量及泌尿系梗阻数量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方面,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优于IVU。  相似文献   
9.
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去骨血管 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对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快速血管成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非血管性病变而接受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3例,进行减影去骨快速血管成像,并与常规轴位像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与常规增强轴位图相比:去骨MSCTA技术发现动脉瘤27例,狭窄与细小血管55支,变异血管37支;门静脉栓塞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11例)、动静脉瘘6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5例)、静脉曲张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8例);另有27例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比较,去骨MSCTA对上述病变及肿瘤供血血管总检出率达94.59%。结论利用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编辑去骨血管成像能快速清晰显示腹部血管,为血管病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乳腺疾病CT动态扫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 5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其中乳腺癌2 8例,乳腺纤维腺瘤2 2例,乳腺增生病5例。平扫发现病变后,团注造影剂约80 ml,于注射开始后2 5s行全胸部增强扫描,然后于注射5 0 s后每隔2 0 s行同层动态扫描,共扫描1 6次。结合时间-密度曲线,求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平均增强峰值及其发生时间,比较分析其动态增强曲线特征。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不同时间的平均增强△CT值差异显著(P<0 .0 1 )。乳腺癌平均增强峰值约5 8Hu,峰值时间约于注速开始后1 1 0 s~1 5 0 s,而乳腺纤维腺瘤分别为38Hu、2 70 s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明显不同。乳腺癌呈早期快速上升-峰值平台-缓慢下降型,乳腺纤维腺瘤为渐进性上升型。结论:CT动态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