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寐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寐是指睡眠的发生或维持出现障碍,睡眠质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及健康的一类病证。主要症状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表浅。频繁觉醒,多梦,早醒等。以上症状多合并发生,相当于西医学中躁郁症、忧郁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表现者。除外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所引起的失眠。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舌下静脉分度、舌质颜色的关系,收集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病人共计71例,进行临床证候学调查,并检测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并以数位相机拍摄患者舌像照片输入电脑以进行影像分析处理。结果:舌下静脉分度与病程长短有关。舌下静脉分度3度的本病患者血液黏度、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高于舌下静脉分度2度患者。舌下静脉分度2度患者以标实证候为主,舌下静脉分度3度患者以本虚证候为主,各有所侧重。舌下静脉分度两组间舌质颜色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液流变学可作为本病患者舌下静脉分度的参考指标,但舌质颜色与舌下静脉分度无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舌下静脉分度反映本病由标实向本虚发展的中医证型转变。从而为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斑秃是一种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局限性斑片状脱发为特点,中医称之为"油风",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失调、精神神精因素、环境因素相关,好发于青壮年,研究表明本病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2]。笔者以艾灸加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肌筋膜炎是因外伤或慢性劳损而使背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局部微循环障碍而致粘连及纤维病变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以肩背部疼痛、头项转侧不利、局部肌肉僵硬等为主要症状,局部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一穴双针刺法是笔者于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盛灿若主任医师处跟诊时所学,主要应用于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阴虚夹湿证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胆汁反流性胃炎阴虚夹湿证6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及中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观察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90.0%)与中药组(5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阴虚夹湿证总有效率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双针并刺是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盛灿若主任医师常用刺法,主要应用于痛处固定的顽固性疼痛,如网球肘、肩周炎等,运用一般毫针刺法不能缓解时,应用此针刺方法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笔者有幸于盛老师处跟诊学习,后运用此针刺法治疗背肌  相似文献   
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8.
发现“类经络”现象l例。该患者在针刺三阴交穴后,双下肢出现沿肾经循行止于内侧胭窝横纹处的皮肤凹陷现象。双下肢对称,形态、粗细一致,该线条所经处皮肤凹陷,颜色与周围皮色相同,局部无酸、麻、痒、痛等异常感觉。留照片加以记录。  相似文献   
9.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简便经济、疗效显著等特点,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无毒副作用,为其他药物疗法所不及。但在临床施治过程中,亦难免会发生针灸意外。笔者在以往的临床实践工作中曾遇到过1例,现详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伴有食管黏膜病理性损害的胃食管反流疾病。主要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和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所致。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虽然有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不理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