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
董显文  黄莎  黄诗良  张学松 《浙江医学》2019,41(10):1049-1052,1061
目的探讨亚洲黄种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与嘌呤类药物不良反应(ADR)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以“thiopurineS-methyltransferase”、“inflammatoryboweldisease/ulcerativecolitis/crohn’sdisease”和“thiopurine/azathioprine/6-mercaptopurine”及“TPMT”、“IBD/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硫唑嘌呤/6-甲巯基嘌呤”为检索词,在PubMed、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ScienceCitationIndex、WileyInterScience和Ovid及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检索有关研究,Meta分析嘌呤类药物耐受与不耐受的亚洲黄种人IBD患者TMPT基因突变率的优势比(OR);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分析,并绘制漏斗图检测有无发表偏倚。结果9项研究共计2127例IBD患者纳入。总ADR组和血液学不良反应组患者TPMT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值分别为10.12(95%CI:2.01~50.94,P<0.01)和6.21(95%CI:1.93~20.01,P<0.01)。共有7例IBD患者发生嘌呤类药物相关肝脏不良反应,这些患者均为TPMT野生型纯合子个体。结论亚洲黄种人IBD患者TPMT基因突变将导致嘌呤类药物ADR,尤其是血液学不良反应显著增加,其临床实际运用价值尚有待研究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生素D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防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正常饮食)、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补充组[高脂饮食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1,25(OH)2D3],每组10只。喂饲相应食物16周后每组取5只小鼠处死后取肝组织,另5只小鼠行胶原酶原位灌注获取Kupffer细胞。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表现;采用real-timePCR法、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肝组织脂质合成和分解代谢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Kupffer细胞M1/M2极化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高脂饮食组相比,维生素D补充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减轻,肝组织脂质合成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酶(FASN)和脂质分解基因脂酰辅酶A氧化酶l(ACOX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肝组织脂质合成蛋白SREBP1C、FASN和脂质分解蛋白ACOX1、CPT1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Kupffer细胞M1极化基因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2(iN-OS2)、TNF-α和IL-6及M2极化基因IL-10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NAFLD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Kupffer细胞M1型极化进而影响肝脏脂质代谢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银材料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应用广泛,目前小粒径纳米银研究及应用较多,而亚微米级银材料的研究较少,需要对其遗传毒性、抑菌性能及扩散能力进行研究。方法 在超声波清洗器和高压汞灯作用下,以AgNO3为银源、PVP为分散剂,在水溶液中反应制备银胶体。以TEM、UV-Vis、XRD、进行了表征分析。将胶体银设高、中、低 (500、50、5 mg·L-1)剂量组,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和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于同一部位(股骨)取材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以硫酸链霉素、氟康唑等为阳性对照,去离子水为阴性对照,通过银胶体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八种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进行了抑菌圈试验,以常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了MIC试验。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而低剂量组微核率无显著性差异,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银胶体浓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呈阳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该银胶体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的遗传毒性。通过抑菌圈试验发现银胶体抑菌圈更清晰,抑菌效果更彻底。通过MIC试验发现该银胶体对白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6 mg·L-1,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 mg·L-1。结论 本试验成功制备了粒径均匀的簇状亚微米级银胶体,其作为抑菌剂,性质稳定,扩散性低,抑菌效果良好,但口服仍存在遗传毒性,不宜直接用于体内。  相似文献   
4.
背景:嘌呤类药物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然而毒副反应的频繁发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有研究显示检测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和基因型能预测硫唑嘌呤(AZA)相关的毒副反应。目的:评价TPMT活性和基因型与AZA治疗IBD的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12月于上海仁济医院确诊并接受AZA治疗(每日1(?)kg)的78例IBD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TPMT活性,以直接测序和PCR法检测TPMT基因型。分析TPMT活性和基因型与AZA毒副反应的关系。结果:共19例患者发生毒副反应,包括4例血液学毒副反应。78例IBD患者的平均TPMT活性为(36.10±10.11)nmol 6-MTG·gHb~(-1)·h~(-1)。低TPMT活性组与高TPMT活性组发生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的OR值分别为6.82(95%CI:0.58~79.91)和12.00(95%CI:0.84~172.2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1例患者发生TPMT*3C杂合子突变,突变率为1.3%,且该例患者发生了血液学毒副反应。结论:IBD患者的TPMT活性降低和基因突变与嘌呤类药物的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可能相关,但其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的研究显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nasointestinal tubes,NITs)减压在小肠梗阻(small-bowelobstruction,SBO)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肠梗阻导管置入的时机目前尚无定论.目的对比胃镜下早期(48 h)及延期(≥48 h)经NITs置入术在SBO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01/2018-02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李惠利医院确诊的非绞窄性SBO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早期经NITs置入,对照组采用延期经NITs置入.对比分析两组的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3名SBO患者,其中治疗组65名.两组患者间临床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肠梗阻导管减压能增加单次治疗有效率(P=0.04),同时减少48 h内急诊手术率(P=0.04),但无法减少6 mo内手术率(P=0.4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P=0.91)和手术并发症(P=0.2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经NITs置入能够增加SBO患者的单次治疗有效率,同时减少48 h内急诊手术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分型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探讨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17例LST病例,首先行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进行pit pattern分型,对所有LST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顾分析。结果 17例病例中15例行ESD,2例行外科手术,均治疗成功,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2年内镜复查无复发。结论术前的pit pattern分型能为治疗方式提供依据;ESD治疗结直肠LST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炎症性肠病的致命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虽然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结直肠癌仅占整个人群中结直肠癌的1%~2%,但其死亡人数却占炎症性肠病患者总死亡率的15%~([1]).  相似文献   
8.
硫唑嘌呤(AZA)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然而AZA的毒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目前对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判断AZA毒副反应的研究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性评价IBD患者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治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从电子数据库中检索有关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耐受和不耐受的成人IBD患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荟萃分析各项研究中发生与未发生AZA总毒副反应、血液学毒副反应、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的IBD患者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并行敏感性分析;以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8项(1322例IBD患者)回顾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发生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的IBD患者与未发生相应毒副反应者的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分别2.93(95%CI:1.68~5.09,P0.01)和5.82(95%CI:2.9311.55,P0.01)。发生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的IBD患者与未发生相应毒副反应者的TPMT基因突变率的OR值分别为1.51(95%CI:0.54~4.19,P=0.43)和1.02(95%CI:0.26~3.99,P=0.98)。结论:IBD患者的TPMT基因多态性与AZA的总毒副反应和血液学毒副反应相关,但与肝脏毒副反应和胰腺炎无关。  相似文献   
9.
董显文  郑青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9,14(9):555-557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代谢的关键酶之一,而AZA/6-MP广泛用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TPMT的活性/基因型与AZA/6-M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进行TPMT活性/基因型检测有可能预测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