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引起的散光在使用电脑验光与视网膜检影时的差别,以获得准确的验光结果.方法:收集翼状胬肉患者161例161眼,其中由于翼状胬肉引起散光者146例146眼,对以上146例患眼先后进行电脑验光和视网膜检影,对两种方法验出的散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中电脑验光与视网膜检影测出散光的轴位无明显差异,但散光值却有显著差异,电脑验光所测出的散光度数高于视网膜检影.结论:翼状胬肉眼经电脑验光测出的散光轴位比较准确,但电脑验光测出散光值只能作为参考,视网膜检影可以得到最佳验光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Schlem 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15例 16眼 ,其中急性闭角型 11例 11眼 ,慢性闭角型 4例 5眼的患者施行了 Schlem 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按照风间成泰的手术方法是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 ,剪除 Schlemm管外壁 ,并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 6 - 0尼龙线 6~ 8mm ,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 ,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眼内炎性反应、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有无滤过泡等情况。随访 3~ 10个月 ,平均 (6 .95± 2 .73)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30 .2 5± 16 .33) m m Hg(1k Pa=7.5 mm Hg) ,术后 3、6、9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 (18.0 1± 5 .4 4 )、(16 .92± 5 .2 4 )、(16 . 33± 0 .6 5 ) mm H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值分别为2 .74 0、3.0 2 4、3.399,P值分别为 0 .0 13、0 .0 0 7、0 .0 0 4 )。术前平均用药 (2 .5 0± 1.33)种。随访期间眼压≤ 2 1mm Hg14眼(87.5 % )。术后 8眼 (40 % )有少量前房积血 ,大部分 3~ 5 d吸收。 2眼有前房内有形渗出 ,5 d消失。 3眼形成滤过泡 ,其他眼随访未形成滤过泡。无脉络膜脱离、持续性低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Schlem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B超对眼球穿孔伤中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眼球穿孔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观察晶状体、玻璃体腔及球壁、球后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眼球穿孔伤经B超检查球内出现强回声的患者176例176眼中,玻璃体积血146例,晶状体脱位4例,球内异物(包含球壁异物)105例,玻璃体腔内气泡1例,视网膜脱离34例,脉络膜脱离23例,后巩膜破裂9例。每例患者都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体征,每例患者的 B超均表现有强回声信号。对以上病例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总结如下:(1)浓稠的玻璃体积血;(2)球内异物;(3)脱位的晶状体;(4)玻璃体腔内气泡。 结论:眼球穿孔伤由于前房出血,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因眼睑肿胀,患者不合作,使眼后段检查很难进行,B超给眼科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B 超对视网膜脱离、球内异物、后巩膜裂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等都十分敏感,并有特异性的影像。复杂的眼球穿孔伤球内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强回声信号,B超检查可以对这些声像进行鉴别,这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参照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频域OCT)分析B超对诊断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准确性,从而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B超来初步了解白内障患者的眼后段情况,如发现黄斑区回声有异常,可继续行频域OCT来进一步确诊。

结果:术前进行B超检查怀疑有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178例217眼,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有213眼确诊有黄斑病变,其中湿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70眼,黄斑前膜65眼,黄斑裂孔21眼,干型AMD 17眼,其他黄斑病变23眼,4眼频域OCT扫描显示为非黄斑区的后极部的其他病变。OCT完全扫描不到眼底的17眼,此17眼在行白内障手术后进行频域OCT检查均确诊为黄斑病变。

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无法看清眼底,B超就成为了解眼球后段的重要检查手段。因B超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检查范围广,对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低,且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所以普遍作为白内障术前的常规检查之一。当B超显示怀疑有黄斑病变时再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二者的诊断相符性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观察马凡综合征的眼前节改变特点。方法对已确诊为马凡综合征者进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的结构改变。结果4例(8只眼)晶状体全部半脱位,2只眼偏向鼻侧,6只眼偏向鼻上方。虹膜根部附着偏前;睫状体变薄,睫状突不明显。结论马凡综合征具有明显的眼前节改变,UBM是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晶状体半脱位情况及睫状体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表无伤口而临床可疑后巩膜裂伤患者进行眼部B超扫描的意义。方法对临床可疑后巩膜裂伤36例(36只眼)进行常规B超检查,观察玻璃体腔及球后影像学变化。结果B超显示玻璃体明显积血浑浊者36只眼,占100%。合并出血性脉络膜脱离者29只眼,占80.56%。合并视网膜脱离者13只眼,占36.11%,8眼B超诊断后巩膜裂伤,表现为后部眼球壁弧度异常,或眼球壁回声不连续,眼球后相应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眶内出血暗区。可疑部位均在中周部眼球壁。B超诊断后巩膜裂伤8眼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均存在巩膜裂伤。结论对于重度眼部钝击伤,角膜及结膜无明显裂伤,但球结膜下大片出血灶,尤其是伴低眼压者,应常规行B超检查以排除后巩膜裂伤,以免贻误最佳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Avastin及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108只眼)DR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血栓通胶囊、Avastin及激光联合治疗组(A组)、Avastin治疗组(B组)和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20例(36只眼)。A组光凝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B组仅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C组进行常规治疗;分别在药物使用前和使用后3月随访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对眼底DR疗效:A组、B组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83.3%、72.2%,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情况:A组、B组、C组视力明显提高占94.4%、86.1%、77.8%,三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Avastin玻璃体腔内注射及激光治疗DR疗效显著,三者联合可取长补短,提高并巩固治疗效果,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5例DVD患者,17例伴下斜肌亢进,8例不伴下斜肌亢进。下斜肌亢进或不伴下斜肌亢进,但垂直斜视度≥10△均行下斜肌转位术。结果 (1)25例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后,2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 10△,1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5△。(2)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垂直斜视度>15△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3例4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了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是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剪除Schlemm管外壁,并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6-0尼龙线,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眼内炎性反应、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滤过泡形成等情况。结果随访6m~48m,平均(24.98±14.41)m。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6.35±4.88)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平均眼压(24.17±12.85)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3.674,P=0.001)。33例4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随访眼压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22mmHg者3例3眼占7.32%,有效率达92.68%。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随访平均眼压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意义。对15例19眼术后随访≥36m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差值(12.66±12.72)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t=3.446,P=0.005)。41眼青光眼患者中术后形成滤过泡9例10眼占24.39%,其中眼压≥22mmHg者2眼占20%。术后有滤过泡与无滤过泡青光眼患者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差值的均值比较,经成组t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性意义(t=-1.824,P=0.076)。1例双眼术后均出现前房形成迟缓,经阿托品眼药水散瞳后前房形成良好。除8眼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不良外,余例术后第1天均前房形成良好。有12眼(29.27%)术后出现前房积血。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眼压≥22mmHg)4眼。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眼压≤6mmHg)10眼。术后随访早期(术后1m内)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术后2眼出现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其他病例术后均无明显的前房炎性反应。术后均无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肯定、安全,术后并发症少,适应症广,术后管理容易,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