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研究锦州市1 170例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方法:抽取锦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对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屈光状态检查、眼科常规检查以及立体视检查等.对于视力低于0.8的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结果:(1)视力低常率:3岁为6.37%,4岁为7.79%,5岁为15.24%,6岁为8.93%,5岁儿童低常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视力低常眼病分布:视力低常患者中,屈光不正占95.61%.屈光不正分布:远视71.67%,其中3岁为75.00%,4岁为78.26%,5岁为75.44%,6岁为54.17%;近视17.50%,其中3岁为6.25%,4岁为13.04%,5岁为17.54%,6岁为29.17%;混合散光10.83%,其中3岁为18.75%,4岁为8.70%,5岁为7.02%,6岁为16.67%;(3)弱视情况:弱视患病率4.27%.对弱视相关因素调查显示,屈光参差性占36.00%,轻度66.67%,中度27.78%,重度5.56%;斜视性占16.00%,轻度25.00%,中度62.50%,重度12.50%;形觉剥夺性占2.00%,轻度0%,中度0%,重度100.00%.结论: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大者比年龄较小者视力较好,说明年龄的增长儿童视功能发育逐渐成熟.屈光不正中各组比例提示,远视是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近视、斜视、弱视等因素所占比例提示普查手段十分重要,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孙丽丽  季拓 《眼科新进展》2016,(10):949-952
目的 检测贝伐单抗玻璃体内注射疗法(bevacizumabinjectionsinvitreous,IVB)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中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neovascularization,RNV)的消退作用;评估IVB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ntinalphotocoagulation,PRP)对PD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收集行PRP的PDR患者72例(72眼),根据术前是否IVB分为注射组和对照组,注射组在完成IVB1.25mg后第7天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并于当天开始第一个象限的PRP,每周1次,共4次完成PRP;对照组每周1次,共4次完成PRP。两组患者均于PRP后4周、8周、12周复诊,并复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压、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前节及眼底。结果 注射组IVB后1周,BCVA提高,RNV渗漏面积减少,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各时间点BCVA、RNV消退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注射组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为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为P<0.05),两组之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能延迟单纯IVB后RNV的复发;联合治疗可更有效地推动PDR中RNV消退,安全可靠,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电子产品对学龄前及学龄初期儿童近视的影响及发生发展规律,并制定合理的用眼健康指导规范,为开展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的3~12岁学龄前及学龄初期儿童900例,均建立个性化档案,记录裸眼视力、验光、裂隙灯、眼底镜、斜视检查结果;记录电视、电脑、手机、iPad、写作业、课外书用眼情况。统计分析各年龄组的屈光状态、不同年龄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及其与近视的相关性。结果:裸眼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多于学龄初期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视力低常者学龄前儿童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近视的例数7~12岁(学龄初期)多于3~6岁(学龄前)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子产品的应用在6岁、10岁儿童中用眼时间叠加最多,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玩手机时间、玩电脑时间、玩iPad时间是近视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行早期筛查,健康用眼指导、建立个性化就诊档案,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用眼指导;避免学习任务繁重造成用眼时间叠加,争取近视延后发生、控制近视度数增长过快。因此,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滤泡调节性T(TFR)细胞/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5例急性发作期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哮喘组)和同期16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2组外周血TFR细胞、TFH细胞比例;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法检测2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21]水平;荧光酶免疫技术检测2组尘螨特异性IgE(sIgE)水平;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 指标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哮喘组TFR细胞/TFH细胞免疫失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哮喘组TFR细胞比例较低[(0.11±0.03)%比(0.13±0.03)%], TFH细胞比例较高[(5.07±1.75)%比(3.80±1.60)%], TFR细胞/TFH细胞比值较低(0.02±0.01比0.05±0.0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2.30、3.71, 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大麻素2型受体(CB2R)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 8~10周龄, 体重220~270 g,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七氟烷后处理组(Sevo组)和肠缺血再灌注+七氟烷后处理+CB2R拮抗剂AM630组(AM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 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evo组再灌注即刻吸入2%七氟烷, 持续30 min, AM组缺血前1 h腹腔注射CB2R拮抗剂AM630 3 mg/kg, 其余操作同Sevo组。于再灌注2 h时, 麻醉后处死大鼠取小肠组织, 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Chui评分, 确定湿重/干重(W/D)比值,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分析法检测MDA含量, 采用髓过氧化物酶法测定MPO活性,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 I/R组小肠组织Chui评分、W/D比值、MDA含量和MPO活性升高, cleaved caspase...  相似文献   
6.
季拓  孙丽丽  许波  刘彩杰 《江苏医药》2020,46(10):1067-106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监测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经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心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ARDS患儿接受ECMO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右心室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升高,肺动脉收缩压下降,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值增大(P<0.05)。17例经ECMO治疗后病情好转,撤机成功;另3例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及心功能衰竭,经治疗无效后死亡。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监测ARDS患儿经ECMO治疗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循环滤泡调节性T细胞(cTFR)比例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及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TFR细胞的比例,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cTFR细胞比例与过敏性哮喘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cTFR细胞比例显著下降[(0.42±0.08)vs(0.91±0.12),P<0.01],血清IL-1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cTFR细胞比例与血清总IgE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呈正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cTFR和IL-10可能在过敏性哮喘免疫球蛋白E(IgE)异常增高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组聚合酶等温扩增(RPA)技术是新开发的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等温扩增技术, 将RPA与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LFS)技术相结合, 可快速鉴别目的基因。迄今为止, RPA-LFS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植物学等领域。本文将对RPA-LF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中的诊断进行综述, 为实现病原微生物的即时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46例(178眼)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2组,微脉冲模式组(A组,88眼)、脉冲模式组(B组,90眼)。再根据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将2组患者各分为1(Ⅱ级核,59眼)、2(Ⅲ级核,86眼)、3(Ⅳ级核,33眼)小组。记录术前视力、白内障核硬度分级;比较2组术中所用的实际超声能量(actual power,AP)、有效超声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术后1 d和7 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 d、7 d和30 d的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ECD)、六角形细胞比率和术后30 d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结果 A组和B组的AP、EPT比较:各组间比较AP均减少、EPT均缩短。A1、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组及A3、B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PHC比较:术后1 d、7 d、30 d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区CECD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A1组与B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7 d A3组与B3组PH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0 d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比较:术后30 d 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CVA:术后1 d、7 d 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0 d 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脉冲超声能量模式可使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超声时间缩短、超声能量降低,可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其安全性、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