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19-01在我院诊治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80例80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3+PRN治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B组40例40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3+PRN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观察药物注射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2mo与治疗前比较,A组BCVA由1.05±0.58改善至0.41±0.37(P<0.01),B组由0.98±0.51改善至0.63±0.53(P<0.01),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组CMT由592.30±79.75μm下降至260.08±86.23μm(P<0.01),B组CMT由604.98±81.73μm下降至406.83±162.97μm(P<0.01),且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A组康柏西普注射3.15±0.43次,B组3.83±1.06次,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随访期间,A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B组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2眼。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安全有效,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可以显著改善视力,黄斑水肿消退效果更佳更稳定,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72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四组:组1为非调节性内斜视,组2为间歇性外斜视,组3为恒定性外斜视,组4为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手术前后分别应用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第7d,1、3、6mo的各项检查数据。

结果:斜视患者72例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及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术后不同时期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立体视(0例)比近立体视(19例,26%)的损害更严重,术后近立体视(51例,71%)的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17例,24%),术后1mo远、近立体视恢复效果明显。

结论:不同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存在差异,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效果最佳。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影响一致。斜视患者远立体视损害较重,术后近立体视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 VKH)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  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病程在1周之内的VKH初发患者21例(42只眼)应用泼尼松120~140 mg/d, 晨起顿服, 每3~5天依据病情好转情况减量20 mg; 减至80 mg/d时, 每5天减量10 mg; 减至60 mg/d时, 每周减量5 mg; 减至15 mg/d后维持1~2个月, 以后每周减量5 mg至停药。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第2天头痛症状消失, 视力有所改善。3 d后视力明显提高, 眼底视网膜脱离情况明显好转。7 d后视力≥ 0.5者36只眼, 占85.7%, 视网膜脱离均消失。1个月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发病前最佳水平。随诊观察12~36个月期间无复发病例, 治疗期间未见严重的激素并发症。  结论  对于VKH初发病例早期大剂量应用泼尼松口服及长期的泼尼松口服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科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3~32岁(平均11.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基本型。根据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组(90例)和>9岁组(82例)。术前和术后1、7d,1、3mo,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9岁组患者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近立体视随术后时间的增长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患者(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建议在9岁前手术治疗,尽早手术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更好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和随访系统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和随访系统,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图像数据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定期随访.结果:通过1a多的跟踪随访和及时有效的医学干预,明显降低了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对已有的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延缓了视力进一步损害.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和随访系统构建了以"健康宣教-筛查-治疗-随访-健康管理"为主线的"主动式"服务体系,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失明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

方法:将外斜视患者59例根据斜视类型分三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组1)为27例、恒定性外斜视组(组2)为21例及外斜V征组(组3)为11例。手术前后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随访6mo,记录数据并分析。

结果:各组双眼视觉的比较:(1)术后Ⅰ级同时视功能:术后1mo,组1(22例,81%)同时视的恢复优于组2(11例,52%)及组3(5例,46%)(P<0.05)。(2)术后II级融合功能:术后1、3、6mo,三组融合功能均有差异(P<0.05)。术后6mo组1间歇性外斜视(20例,74%)融合功能的恢复优于组2恒定性外斜视(9例,43%)及组3外斜V征(4例,36%)。术后6mo组1(17.15°±9.19°)融合范围显著大于组2(9.00°±8.64°)(P=0.004)。(3)术后III级远立体视:组1(9例,33%)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较好,但三组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无明显差异(P>0.05),且恢复时间较长。(4)直肌边缘切开术后患者双眼视觉三级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术前(P<0.001)。且术后1mo恢复较为稳定。

结论: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斜视安全有效,且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在术后1mo左右双眼视觉恢复基本稳定。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优于恒定性外斜视以及外斜V征,而恒定性外斜视及外斜V征对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影响一致,因此手术时机选择应考虑斜视类型,更有效地恢复和重建双眼视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07/2022-09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258例,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5-12(平均8.0±3.1)岁。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视远(6 m)及视近(33 cm)的斜视度的测量,然后遮盖患儿非主导眼40 min后再次测量视远及视近斜视度,遮盖期间患儿不能闭眼及视近,打开遮盖眼之前需遮盖另眼,再交替遮盖测量斜视度。

结果:单眼遮盖试验前后看远(6 m)斜视度分别为28.23±10.79、29.79±10.85(t=-0.903,P=0.368),看近(33 cm)斜视度分别为33.14±8.89、36.90±10.76(t=-2.377,P=0.019)。

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单眼遮盖试验对视近斜视度影响大,可以暴露最大斜视度,降低斜视术后欠矫率,为斜视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