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眼科学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角膜碱烧伤房水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碱烧伤后房水一氧化氮(NO)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用健康家兔动态观察对照组、实验组和对侧眼组眼内炎症反应及房水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O2^-/NO3^-的活性。结果角膜碱烧伤后炎症反应与房水NOS和NO活性呈动态变化,实验组明显高于对侧眼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房水NO的变化与角膜碱烧伤后的眼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泪液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寻找SARS病毒是否通过泪液或眼结膜传播的理论依据,了解泪液和血液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8例不同病程的SARS患者泪波及血清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18例SARS患者泪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均为阴性,而同组患者有13例其血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呈阳性。结论:SARS病毒可能不通过泪液或结膜传播。  相似文献   
3.
涉及诉讼案的眼外伤不少,有必要对此类眼外伤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使眼外伤的鉴定更加科学、客观、公正.现将我科1994年以后收治的此类眼外伤81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丽娜  张军  刘森玉 《眼科》2015,(2):128-131
目的研究2,3,7,8,-四氯二苯-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 odibenzo-p-dioxin,TCDD)对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抑制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TCDD组和对照组各12只。方法用豚草花粉(Ragweed,RW)对BAL B/c小鼠免疫的前1天,小鼠腹腔内注射1μg TCDD(TCDD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橄榄油,免疫后的第10天用含有RW的溶液点眼攻击,观察眼部临床表现(眼睑充血水肿、流泪),攻击后24小时将小鼠处死,取出眼球及上下眼睑,进行病理分析,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个数;取出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分别用特异性抗原Ragweed及Anti-CD3m Ab刺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因子(IL-4、IL-5、IFN-γ、IL-10)的生成,以3H-Td R掺入法通过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每分钟脉冲数值检测细胞增生反应。主要指标结膜炎临床与病理表现(眼睑充血水肿、流泪,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个数),IL-4、IL-5、IFN-γ、IL-10细胞因子数,T淋巴细胞增生反应数。结果 TCDD组未发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对照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流泪、结膜充血等症状。TCDD组脾细胞中未测到IL-4及IL-5生成,对照组IL-4及IL-5分别为(5.34±0.82)pg/ml和(3.56±0.11)pg/ml(t=2.3,P=0.025);但经过Anti-CD3m Ab刺激后TCDD组细胞因子IL-4及IL-5分别为(2.31±0.49)pg/ml和(3.16±0.66)pg/ml,对照组为(2.82±1.12)pg/ml和(4.31±0.89)pg/m l(t=0.15,P=0.078);TCDD组及对照组小鼠脾细胞在经过RW抗原刺激后细胞增生反应分别为(300±13)cpm和(1500±15)cpm(P=0.01),而在抗Anti-CD3m Ab刺激后细胞增生为(15 500±550)cpm和(16 700±670)cp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结论 TCDD抑制了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羊膜与丝裂霉素C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羊膜与丝裂霉素C (MMC)应用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施行同一标准的小梁切除术 ,将 2 6例 (4 2眼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和MMC组各 2 1眼。前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 ,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MMC ,浓度为 0 2 5mg/ml ,共 5分钟。随访 6个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 :羊膜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86 2 3 %和 96 68% ,MMC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5 8 79%和 79 5 6% (P <0 0 1)。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羊膜组为 86 2 6% ,MMC组为 5 1 3 3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视力 :MMC组术后视力下降者 10眼 (4 7 6% ) ,羊膜组则只有 2眼 (11 8%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并后并发症 :羊膜对眼部的副作用小 ,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 ;MMC引起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术后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前房出血、持续性低眼压、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结论 :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 ,并能有效长期保留功能性滤泡 ,且并发症较MMC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为探讨斜视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6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和20例眼球摘除者的眼外肌组织标本,每例标本1/2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1/2标本作超薄切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肌纤维排列疏松,肌纤维数量较少,间质成分多。小年龄组中可见萎缩变性的横纹肌细胞和排列混乱的肌纤维。而大年龄组则只有少量萎缩变性的肌细胞排列在大量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中。电镜下整个眼肌组织结构模糊,肌膜不完整,细胞内结构紊乱,细胞核固缩。且在大龄组中肌丝紊乱,肌纤维弯曲排列、间隙变宽以及空泡样改变更明显。结论: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有明显的改变,且病程越长,肌纤维的损害程度越重。从组织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共同性斜视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例(16只眼).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者)经及时,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角膜溃疡病灶仍存,荧光素染色上皮缺损至少2 mm角膜浸润病灶未累及角膜深层(裂隙灯检查浸润病灶深度<1/3角膜厚度,无内皮斑、前房积脓)者,行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68.8%)病变处于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阳性),5例(31.2%)病变处于非活动期(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及10%氢氧化钾涂片检查:阴性)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3.21±6.35)d(7~26)d;其中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4.22±7.05)d;非活动期病变组平均上皮愈合时间(11.40±5.03)d.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对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有着良好的疗效,是治疗迁延性真菌性角膜炎的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8.
上睑提肌的功能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上睑的上提功能。目前关于我国正常人上睑提肌功能的定量研究尚少见报道。我院自1989年以来采用肌电图仪对正常人及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了上睑提肌功能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 象 正常人组:采取完全随机方法对本院医务人员、美容顾客、门诊就诊者、家属及陪护者300名进行检查。其中男性150名,女性150名,年龄7~72岁;被检者均双眼正常,眼睑睁闭及眼球运动无障碍,且检查时合作。按年龄、性别、眼别分组,除了5~10岁为1年龄组外,其余每10岁间…  相似文献   
9.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病程特征,采用简便实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进行病因诊断。方法:对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13例(13只眼)各病程阶段的特征性眼表现,通过角膜刮片材料镜检,阿米巴分离培养及角膜病理确诊。结果:与戴角膜接触镜有关者4例,非角膜接触镜配戴者9例,10%KOH湿封片镜检诊断阳性率81.25%,棘阿米巴培养阳性率56.25%,角膜病检阿米巴阳性率68.75%,结论:本病并非罕见,除载接触镜外,许多因素可接触感染,10%KOH湿封片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初步诊断,最后诊断须经原虫培养获得,角膜病理切片可进一步证实原虫培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前房穿刺术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术对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疗效。方法 将80例94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48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并于术中行前房穿刺术及术毕前房注入BSS以形成前房;B组40例4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不行前房穿刺术,使其术后前房自然形成。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眼压等情况。结果 A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为8.3%,B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为39.9%,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前房穿刺术对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