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慢性脑缺血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根据脑缺血时长,分为慢性脑缺血2周组(2W组)、1月龄组(1M组)和2月龄组(2M组),每组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构建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干湿重法检测大鼠脑含水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尼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AQP4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免疫印迹法测定AQP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AQP4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蛋白抗体(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大鼠慢性脑缺血组脑含水量(77.778±0.042,77.813±0.142,77.805±0.027)与对照组(77.786±0.02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F=0.136,P=0.936),且慢性脑缺血各组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脑缺血组脑组织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核固缩、消失,尼氏体数量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慢性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较对照组AQP4表达增强(前额叶:F=1 089.311,P=0.000,N组:90.000±1.000,2W组:166.722±3.660,1M组:200.347±0.284,2M组:229.333±5.033;顶叶:F=784.332,P=0.000,N组:171.512±1.340,2W组:215.107±1.817,1M组:223.014±2.080,2M组:232.654±1.319),小胶质细胞活化增生,且部分AQP4与IBA1共标(前额叶:F=182.218,P=0.000,N组:0.718±0.012,2W组:0.822±0.000,1M组:0.907±0.016,2M组:0.970±0.020;顶叶:F=785.416,P=0.000,N组:0.861±0.009,2W组:0.912±0.005,1M组:0.966±0.003,2M组:0.751±0.003);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慢性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AQP4的表达水平上调,并且随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进一步增强(前额叶:F=587.102,P=0.000,N组:0.589±0.026,2W组:0.938±0.028,1M组:1.185±0.011,2M组:1.515±0.060;顶叶:F=86.881,P=0.000,N组:0.663±0.073,2W组:0.865±0.044,1M组:1.228±0.082,2M组:1.282±0.047)。结论:慢性脑缺血后,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凋亡、小胶质细胞活化增生和AQP4表达上调,上调的AQP4可能参与了慢性脑缺血后的相关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了解新生儿家庭陪护病房护士的工作体验及需求, 为护士提供必要的支持, 促进提升其护理能力的同时为即将开展家庭陪护病房的同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 于2022年6—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对15名护理过家庭陪护病房患儿的新生儿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 并使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分析提炼出主题。结果分析得出4个主题, 分别为情感体验较多、护理理念需改变、专业能力需提升、团队合作需加强。结论管理者需重视家庭陪护病房护士的压力与需求, 帮助释放消极情绪以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努力转变传统护理理念, 促进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工作, 加强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 加强多学科团队合作, 提高新生儿科护士在家庭陪护病房的综合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黄斑水肿(ME)患者的光学质量和眼内散射进行评估,探讨视网膜病变对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08/2020-01在我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E患者49例58眼为ME组,对照组选择性别年龄范围匹配的眼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纳入研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由同一测试者采用OQASTMⅡ受试者对进行视觉质量的检查,包括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V值(OV100%、OV20%、OV9%)以及客观散射指数(OSI)等。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以及ME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容积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结果:ME组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低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容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对照组相比,ME组患者OSI显著增高,MTF cutoff、SR、OV100%、OV20%、OV9%显著降低(P<0.001)。ME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OSI呈正相关(r=0.566,P<0.001);与MTF cutoff(r=-0.336,P=0.010)、OV100%(r=-0.326,P=0.013)、OV20%(r=-0.349,P=0.007)和OV9%(r=-0.321,P=0.014)呈负相关,与SR无相关性。ME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容积与OSI呈正相关(r=0.574,P<0.001);与MTF cutoff(r=-0.367,P=0.005)、SR(r=-0.265,P=0.045)、OV100%(r=-0.351,P=0.007)、OV20%(r=-0.385,P=0.003)和OV9%(r=-0.375,P=0.004)呈负相关。结论:ME患者的视觉质量低于正常人群,黄斑部视网膜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可影响光学质量和眼内散射。OQASTMⅡ所测得的光学质量参数可能为黄斑功能的评估提供新的临床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利用Oculus Keratograph 5测定的干眼患者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Oculus Keratograph 5测定31例干眼患者右眼的非接触首发泪膜破裂时间(NIKf-BUT)及非接触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Kav-BUT),然后比较其与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传统荧光素法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的相关性。结果 31例入组者的平均NIKf-BUT(2.83±1.10)s,平均NIKav-BUT(4.44±1.25)s,平均TBUT为(4.10±1.43)s,平均OSDI调查问卷评分(44.09±20.37)分,,平均Schirmer I时间为(3.90±3.31)mm.NIKf-BUT明显短于TBUT(P<0.01),但NIKav-BUT与TBU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NIKf-BUT和NIKav-BUT均与TBUT之间存在正相关(r=0.768,P<0.01;r=0.811,P<0.01)。NIKf-BUT和NIKav-BUT与OSDI调查问卷评分存在负相关(r=-0.734,P<0.01;r=-0.689,P<0.01),但NIKf-BUT和NIKav-BUT与平均Schirmer I时间无相关性(r=-0.265,P=0.149;r=-0.144,P=0.438)。结论应用Oculus Keratograph 5测定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TBUT)与传统荧光素法泪膜破裂时间一样,都可以作为干眼诊断的重要指标,其操作的非接触性及可重复性应使其被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 、EMbase、Cochrane协作网眼和视力组数据库、CNKI、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2月.在评价纳入研究由两人独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个RCT.共1674只患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结束时,0.5 mg雷珠单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在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2.21,95%CI:10.41~14.01;OR=223.93,95%CI:186.22~261.63;均P<0.000 01];0.5 mg雷珠单抗组发生白内障的人数高于安慰剂组,但两组在发生眼内的炎症反应(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炎、玻璃体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青光眼、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裂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有临床研究证据提示,0.5 mg雷珠单抗组较安慰剂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更能有效地提高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但雷珠单抗的使用也会增加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7.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板栗刺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溃疡形态、致病菌属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例(14眼)板栗刺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溃疡形态分上皮型、基质脓肿型、内皮或前房型,真菌培养获取病原学结果,并根据溃疡类型采用那他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三联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溃疡板层清创、两性霉素B角膜基质注射、平衡盐液前房冲洗及两性霉素B前房注射等手术干预措施,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4例患者中10例真菌培养结果阳性,链格霉菌及镰刀霉菌各4例,青霉菌及曲霉菌各1例;溃疡分型:上皮型7例,基质脓肿型2例,内皮或前房型5例;上皮型对三联抗真菌药物治疗敏感,联合溃疡板层清创术治疗后有效率为100%(7/7);基质脓肿型、内皮或前房型对单纯三联抗真菌药物治疗基本无效,联合两性霉素B基质注射或前房冲洗及两性霉素B前房注射后治疗有效率为85.7%(6/7)。14例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板栗刺所致真菌性角膜炎在溃疡形态上具有多样性,致病菌属以链格霉菌和镰刀霉菌为主,临床上根据溃疡类型采取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恰当的手术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提高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的质量,为全人群的死因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降低错报,漏报,迟报,降低错报,漏报,迟报,分析某院2014年死亡病例网络报告存在的错误问题与原因,通过强化医生岗位职责,制定相应培训方案,注重中间环节质控,以降低错报,漏报,迟报的现象,从而提高死亡病案网络上报质量及医院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双通道技术动态监测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患者眼球散射情况,来客观评价MGD性干眼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MGD性干眼患者56例(74眼,干眼组)及正常人31例(53眼,对照组)。对2组对象进行相关检查,包括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以及利用双通道技术--OQAS-Ⅱ系统检测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客观散射指数(OSI)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MGD干眼组与对照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OSI均值与MTF cut off、SR的相关性。结果干眼组SⅠT、BUT、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MTF cut off、SR、OSI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4.7±2.8)mm、(4.9±2.1)s、(3.0±1.2)分、(3.2±1.3)分、(24.41±9.12)c/deg、0.13±0.06、2.26±1.08、0.61±0.68,与对照组[(15.7±5.1)mm、(13.2±2.0)s、(0.5±0.2)分、(0.6±0.1)分、(37.24±7.04)c/deg、0.23±0.06、0.71±0.18、0.11±0.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15、-22.399、9.925、6.965、-8.574、-9.752、10.341、5.315,P<0.05)。OSI均值与MTF cut off、SR均呈负相关(r=-0.67、-0.60,P<0.05)。结论双通道技术可用于客观评估MGD性干眼患者的视觉质量,表明泪膜改变造成的散射对MGD性干眼患者视网膜成像及视觉质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