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多年来一直把青霉素作为治疗肺炎链球菌的首选药物 ,196 5年在美国波士顿首先报道了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pneumococci,PRP)的出现 ,为此我们对 4个不同社区幼儿园健康儿童呼吸道肺炎链球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1)标本来源 :2 0 0 0年 12月份从社区 4所幼儿园健康儿童鼻腔取标本 5 71份。 (2 )培养基由华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含庆大霉素 5mg/L和 5 %脱纤维羊血 ,药敏试验用MH琼脂培养基加入 5 %脱纤维羊血。 (3)抗菌药物 :甲氧苄啶和磺胺甲基异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110人的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血流变学检测指标对比分析, 就二种诊断技术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作一客观评价与探讨. 方法: 将患者分为脑梗塞组40例、冠心病组40例、健康对照组30例. 采用WX-8型微循环显微镜、 LBY-N6型旋转血液粘度计及相应电脑分析软件. 清晨空腹先行甲襞微循环检测, 再采血做血液流变学测定, 并输入微机进行盲法比较与统计学处理. 结果: 脑梗塞与冠心病组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与血流变学组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甲襞微循环对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诊断符合率均不低于血流变学技术, 且相应指标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r值>0.40, 部分指标表现为高度正相关, r>0.70, P<0.05. 结论: 甲襞微循环技术与血流变学检测均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指标, 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方式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病程演变和病情发展的内在联系, 对预防发病、判断病情程度、评价疗效、推断愈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且二种技术存在互代的可能性; 与血流变学相比, 甲襞微循环技术还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操作更为简便、费用更为低廉, 更易为患者接受等诸多优点,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病例 患者女,30岁。咽部红肿数日,并有一溃疡疮面,咽拭子培养出淋病奈瑟菌。二、菌株的分离鉴定 在溃疡面以拭子取样,涂片染色发现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氏阴性双球菌,随后再次以拭子取样立即接种平板(普通巧克力琼脂中加入万古霉素3.0μg/ml,多粘菌素B7.5μg/ml),置烛罐35℃培养48h。结果长出细小菌落,透明、无色、水滴状、光滑圆形凸起,易乳化,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三、生化反应 氧化酶、触酶阳性,分解葡萄糖;DNA酶、硫化氢、吲哚、硝酸盐还原阴性,不分解麦芽糖、蔗糖。鉴定为淋病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 110人的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血流变学检测指标对比分析 ,就二种诊断技术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作一客观评价与探讨。方法 :将患者分为脑梗塞组 40例、冠心病组 40例、健康对照组 30例。采用WX 8型微循环显微镜、LBY N6型旋转血液粘度计及相应电脑分析软件。清晨空腹先行甲襞微循环检测 ,再采血做血液流变学测定 ,并输入微机进行盲法比较与统计学处理。结果 :脑梗塞与冠心病组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与血流变学组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甲襞微循环对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  相似文献   
5.
1614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 ,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1 6 1 4名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CV -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HIV -Ab)、梅毒抗体等指标筛查。同时对 92 5名本地健康人群进行了HbsAg、HCV -Ab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乙肝感染率受血者为 1 4 .87%,与健康人 ( 9.3 0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丙肝感染率受血者为 4 .96 %,与健康人 ( 0 .5 4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 ,可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并有利于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