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透析抢救尿毒症高钾血症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雪霞  黄向阳 《广西医学》2005,27(5):747-748
高钾血症是尿毒症较常见的急性危重并发症之一,若纠正不及时可致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血液透析是紧急处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1999年至2002年经血液透析救治的31例终末期尿毒症高钾血症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诊断原发性心脏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ECG)特征。方法:利用ECG检查42例心脏肿瘤。其中粘液瘤38例,恶性肉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横纹肌瘤2例,经随访证实。结果:ECG对38例粘液瘤,2例横纹肌瘤全部做出正确诊断。2例恶性肿瘤提示相应部位占位病变。粘液瘤多发生在左房,有明确的瘤蒂,肿瘤回声稀疏,活动度大。恶性肿瘤回声较强、无蒂,活动度小。横纹肌瘤多发生在室壁心肌内,呈结节状,与正常心肌间有明确的界限。结论:ECG对原发心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初步区分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36岁,因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因干咳至当地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发现肝脏肿物而到我院治疗。既往史:乙肝病史12年。专科检查: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蜘蛛痣,无肝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坦,无腹壁浅表静脉曲张,未见胃肠蠕动波,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右肋下、剑突下未触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下腔静脉异位引流发病率低,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需要选择特殊路径建立轨道,增加了介入封堵术的难度及风险。我院2000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总计发现3例并发下腔静脉异位引流的患者,其中2例成功行介入封堵术,1例放弃介入手术。我们总结经验及体会,探讨经特殊途径行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无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紊乱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左室壁各节段运动同步性的变化,并探讨左室峰值应变离散度(PSD)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且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正常,无明显节段性运动紊乱的胸痛患者86例,根据最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冠脉正常组(28例,即冠状动脉无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6例,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50%)、冠心病组(32例,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50%),采集3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三腔、两腔的二维图像,经处理得到左室纵向应变(GLS)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比较3组患者GLS和PSD等主要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D、GLS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GLS、PSD均高于冠脉粥样硬化组及冠状正常组[(-13.75±3.42)%比 (-16.42±2.23)%比 (-17.36±2.96)%、(89.97±34.23)ms比 (63.46±21.74)ms 比 (52.36±14.8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截断值为61.50 ms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75.9%;GLS截断值为-16.5%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53.7%。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PSD明显升高,PSD相较GLS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更高,可能成为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一个量化分析的无创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乳腺癌病理分级是否具有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具有病理分级的6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对病灶进行ADC值测量,取感兴趣区的ADC均值ADCmean及最小值ADCmin。依据治疗及预后(病理分级、淋巴结情况)分为病理分级、预后复发两组,采用SPSS19.0(One-way ANOVA、LSD检验、Spearman等级秩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Cmean值在病理分级1、2、3组内均数分别为0.993×10-3 mm2/s、0.969×10-3 mm2/s、0.926×10-3 mm2/s,ADCmin值的均数分别为0.849×10-3 mm2/s、0.660×10-3 mm2/s、0.535×10-3 mm2/s。ADCmean值在预后复发A、B、C组内均数分别为1.014×10-3 mm2/s、1.029×10-3 mm2/s、0.919×10-3 mm2/s,ADCmin值的均数分别为0.918×10-3 mm2/s、0.750×10-3 mm2/s、0.540×10-3 mm2/s。A D C m e a n与病理分级、预后复发分组间不具有相关性,A D C m i n与病理分级组(r=-0.615,P=0.000)、预后复发组(r=-0.754,P=0.000)间呈负相关。结论ADCmin值可以作为对乳腺癌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复发进行初步评估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左心室四极导线对心脏同步性和急性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适应证的患者共60 例,分为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各30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心脏同步性指标如室间隔-左室后壁收缩延迟( SPWMD)、12个室壁节段收缩速度达峰值时间的标准差( Ts-SD)、16个室壁节段收缩达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 Tmsv16-Dif )、心率矫正后的16 个室壁节段收缩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R-R)]、峰值收缩径向应变最大达峰时间标准差( Trs-SD)和峰值收缩径向应变率最大达峰时间标准差( Trsr-SD) ,及急性血液动力学指标每搏输出量( SV)、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 VTI)、二尖瓣返流面积( MR) ,比较手术前后两组间差异. 结果 术后两组心脏同步性指标均显著改善,四极导线组 Ts-SD、Trs-SD和Trsr-SD优于双极导线组(P<0. 05),三维超声Tmsv16-Dif和Tmsv16-SD(%R-R)亦优于双极导线组( P<0. 01 ). 两组术后血液动力学均显著改善,与双极导线组比较,四极导线组SV和VTI更佳( P<0. 05 ) ,但M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左心室四极导线可带来更佳的心脏同步性和急性血液动力学,优于双极导线.  相似文献   
9.
背景 左心房功能是心脏整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心房容积能够独立影响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量化评价左心房功能,评价左心房收缩期应变(Sa)和应变率(SRa)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因心力衰竭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CRT的患者共121例。CRT有反应定义为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反之为无反应。根据CRT疗效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CRT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房Sa和SRa,评价基线左心房Sa和SRa对CRT疗效的影响。结果 CRT术后共有70例(57.9%)患者纳入有反应组,51例(42.1%)患者纳入无反应组。有反应组术后6个月Sa和SR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a与SRa呈负相关(rs=-0.77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a(OR=5.039,P=0.020)和Sa(OR=1.094,P=0.010)是CRT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OR=4.913,P=0.002)、QRS时限(OR=1.041,P=0.005)、E/A(OR=0.309,P=0.008)和肺动脉收缩压(OR=0.950,P=0.013)。结论 基线Sa和SRa是CRT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CRT术后有反应者左心房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PKR)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SLE临床及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100例SLE患者、40例非SLE患者、40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抽提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实时定量PCR检测所有受试者PKR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2-ΔCt代表PKR mRNA的起始拷贝量。结果 (1)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14.69±7.62)高于非SLE患者(5.09±4.73;P=0.012)和健康人(4.79±3.49;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5分的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为22.57±2.61,明显高于SLEDAI≤4分(8.85±2.17;P=0.000)和SLEDAI 5~14分的SLE患者(12.94±2.41;P=0.000)。(3)有狼疮肾炎的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16.85±7.32)高于无狼疮肾炎的SLE患者(8.35±2.04;P=0.034)。(4)SLE患者PKR mRNA起始拷贝量与SLEDAI、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血清HDL-C呈正相关(r=0.32, P=0.000;r=0.46,P=0.000;r=0.21,P=0.000;r=0.21,P=0.022),与Hb、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22,P=0.035;rs=-0.21,P=0.02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KR基因表达上调,且在重度SLE患者中更明显,提示PKR基因可能与狼疮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