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应用多模态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的检测,分析其MRI相关影像特征,探讨其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MRI检查和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6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多模态MRI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及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像(TIC)。结果 16例患者MRI显示病灶多见分叶(75.00%)、毛刺(75.00%),边界不清(81.25%)。ADC值为(0.92±0.19)×10-3 mm2/s,rADC为(0.56±0.13)×10-3 mm2/s。TIC:Ⅱ型4例(25.00%),Ⅲ型12例(75.00%),无符合Ⅰ型的病例。结论 多模态MRI用于乳腺癌的检查,结合病变形态学改变、DCE-MRI的TIC曲线形态和ADC值,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模态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 RI)对乳腺癌患者的检测,分析其MRI相关影像特征,探讨其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MRI检查和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6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多模态MRI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及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像(TIC).结果 16例患者MRI显示病灶多见分叶(75.00%)、毛刺(75.00%),边界不清(81.25%).ADC值为(0.92 ±0.19)×10-3 mm2/s,rADC为(0.56±0.13) ×10-3 mm2/s.TIC:Ⅱ型4例(25.00%),Ⅲ型12例(75.00%),无符合Ⅰ型的病例.结论 多模态MRI用于乳腺癌的检查,结合病变形态学改变、DCE-MRI的TIC曲线形态和ADC值,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刺激麻木感对正常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22名健康受试者以电刺激仪于右侧脚踝上方建立低频率及高频率电刺激麻木感模型,记录其对不同电刺激的麻木感评分和情绪效价评分;采集任务态血氧水平依赖fMRI(BOLD-fMRI),比较低频率及高频率电刺激下麻木感及情绪效价评分的差异,经分析获得不同频率电刺激下脑激活强度显著差异的脑区,比较不同强度电刺激下脑激活区激活效应值差异,分析高频电刺激下麻木感与情绪效价评分的关系。结果 不同频率电刺激下,受试者麻木感评分(t=13.18)及情绪效价评分(t=1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高频电刺激下,麻木感与效价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1)。不同电刺激下脑激活强度存在差异显著脑区包括左侧岛叶顶盖、左侧中扣带回、左侧颞叶、右侧顶叶岛盖、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岛盖、右侧岛叶后部及左侧丘脑,其激活效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电刺激麻木感可激活正常人左侧岛叶顶盖、左侧中扣带回、左侧颞叶、右侧顶叶岛盖、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岛盖、右侧岛叶后部及左侧丘脑;组块设计BOLD-fMRI可用于检测麻木感相关脑区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 (rs-fMRI)比率低频振幅 (fALFF)检测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脑功能变化情况,探讨持续性麻木脑机制。方法 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有无电刺激分别行静息态fMRI扫描,并要求被试对同一脉冲电刺激行麻木感强度评分。通过fALFF算法对有无电刺激脑fALFF值进行分析,并获得两者显著差异脑区,进一步将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强度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与无电刺激比较,给予电刺激fALFF值显著增强脑区:额叶内侧皮质、前扣带回、两侧颞中回、两侧颞下回和右侧颞极;显著减弱的脑区: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小脑。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评分显著正相关的脑区有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左侧颞中回;显著负相关脑区有右侧额极和左侧颞下回。结论 电刺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脑区,且与默认网络脑区密切相关,楔前叶 /后扣带回、颞叶及额叶部分脑区与个体麻木感差异性相关,本研究为探讨麻木感相关脑机制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rs-fMRI)比率低频振幅(fALFF)法检测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时脑功能变化,探讨持续性麻木相关脑机制。方法 对21名健康成人分别在有无电刺激条件下行rs-fMRI,嘱其对同一脉冲电刺激所致麻木感进行强度评分。以fALFF算法分析有无电刺激下rs-fMRI数据,获得存在显著差异脑区;对电刺激下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强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刺激下fALFF显著增强脑区包括额叶内侧皮质、前扣带回、两侧颞中回、两侧颞下回和右侧颞极(P均<0.05,FDR校正);显著减弱脑区包括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小脑(P均<0.05,FDR校正)。电刺激下fALFF与个体麻木感评分显著正相关脑区则包括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左侧颞中回(P均<0.05,FDR校正)显著负相关脑区为右侧额极和左侧颞下回(P均<0.05,FDR校正)。结论 电刺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情绪、认知及默认网络相关脑区;楔前叶/后扣带回、颞叶及额叶部分脑区与个体麻木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