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95例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并分为两组, 50例患者PCI前24 h内进行IABP治疗(IABP+PCI组), 45例直接PCI(PCI组)。在入院及PCI术后第5天分别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入院时及出院后4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均偏低,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IABP+PCI组血压较PCI组血压明显升高(P<0.05);同时IABP+PCI组病死率有所下降(P<0.05), 住院天数减少 (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IABP+PCI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较PCI组明显下降(P<0.05), LVEF明显提高(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高危ACS患者,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流动力学, 并使住院天数和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 同时降低了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 提高了LVEF。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远期疗效。方法:将230例成功开通CTO病变的患者按1∶1随机分组为IVUS引导组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5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支架内血栓(ST)。结果:230例患者中,219例成功完成5年临床随访,其中IVUS引导组109例,CAG引导组110例。2组间临床特征和CAG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219例患者术后5年时共发生88例MACE(40.18%),其中IVUS引导组38例(34.9%),略低于CAG引导组的50例(45.5%),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2组间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TVR、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没有统计学差异。IVUS引导组ST发生率为1.8%,CAG引导组为8.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对于CTO病变,相比于CAG引导,IVUS引导DES植入可以降低远期ST风险,也有降低MACE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CAD患者的临床特点、造影及其他腔内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11例SCAD患者均为女性,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呈“鼠尾样”改变,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可确诊,其中3人行PCI手术,1人在IVUS引导下进行,手术顺利,另外2人术中植入支架时血肿扩散至血管急性闭塞,其余8人药物保守治疗,11人预后均较好,一年随访无复发。 结论 SCAD好发于中年女性,预后较好,腔内影像引导可增加PCI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5例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并分为两组,50例患者PCI前24 h内进行IABP治疗(IABP+PCI组),45例直接PCI(PCI组)。在入院及PCI术后第5天分别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入院时及出院后4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均偏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ABP+PCI组血压较PCI组血压明显升高(P<0.05);同时IABP+PCI组病死率有所下降(P<0.05),住院天数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NT-proBNP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ABP+PCI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较PCI组明显下降(P<0.05),LVEF明显提高(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高危ACS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流动力学,并使住院天数和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同时降低了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提高了LVEF。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