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ERCP术后对血淀粉酶等的影响.方法将126例行ERCP的患者随机分为UTI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UTI组在术前、术后2 h、术后24 h及48 h予以UTI 10万u静滴,监测患者术后4 h、24 h及48 h的血、尿淀粉酶和症状体征.结果 UTI组术后4 h、24 h白细胞总数低于对照组,术后4 h、24 h及48 h血、尿淀粉酶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照组术后腹痛、腹部压痛症状与UTI组比较明显增加.结论预防使用UTI可明显减低ERCP术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1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我院近3年肠镜发现的181例大肠息肉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合并感染的临床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在某院住院的120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结果其中60例(50.00%)继发感染的患者,28例(46.67%)感染发生在医院内;13例感染患者死亡,病死率21.67%,显著高于无感染患者的病死率3.33%(X^2=9.219,P〈0.01)。最常见感染为自发性腹膜炎,共35例次(57.38%),其次为肠道感染12例次(19.67%),肺部感染10例次(16.56%)。送标本培养40例,12例(30.00%)阳性,其中检出革兰阴性菌者10例(83.33%)。血清清蛋白水平和住院时间是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感染发生率高,而发生感染者病死率高;其危险因素为低蛋白血症及住院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与1×10^8、5×10^7、1×10^7、5×10^6cfu/ml浓度梯度的HPNCTC11637标准菌株共孵育,分别在24、48、72h时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和TUNEL分析细胞凋亡,RT-PCR检测survivin在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urvivin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10^8、5×10^7、1×10^7、5×10^6cfu/ml浓度梯度的HP菌对SGC7901细胞作用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4.5%、58.9%、67.6%、72.9%。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的HP菌处理72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51%、45.67%、48.57%、54.61%与49.51%、51.26%、59.41%、62.46。幽门螺杆菌可以明显降低survivin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这些作用均随幽门螺杆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降低survivin的表达,在体外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且,这种作用呈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胰腺腺泡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及血液IL-2、IL-6、IL-10、TNFα及ICAM-1含量的变化,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脂(PDT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腺腺泡细胞NF-κB活性和血液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管逆行注射制备SAP动物模型。SD雄性大鼠40只,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SAP( )PDTC治疗组和SAP(-)空白对照组。采用EMSA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胞核NF-κB活性、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抑制活性及ELISA法检测血液IL-2、IL-6、IL-10、TNFα及ICAM-1含量。结果PDTC在1h、3h、5h及7h均可显著抑制SAP胰腺腺泡细胞胞核NF-κB活性(22.47±5.39 vs 31.36±5.72、27.92±4.75 vs 39.44±6.31、23.77±3.95 vs 33.80±5.96及19.78±3.48 vs 25.69±4.91)(P<0.01);显著增强SAP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活性(8.55±1.26 vs 6.37±1.19、7.31±1.36 vs 5.91±1.65、9.53±1.73 vs 6.85±1.37及9.19±1.48 vs .97±0.86)(P<0.01);显著抑制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α及ICAM-1活性(P<0.05)。结论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可通过抑制SAP胰腺腺泡细胞NF-κB活性,增加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抑制活性的能力,减少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活性,从而抑制SAP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5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但多数患者无食管症状,因其它原因接受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黏膜上有散在或片状白色斑块或斑点状伪膜,似白色乳酪或豆腐渣样。结论 霉菌性食管炎症状无特异性,内镜检查是其诊断的可靠方法。它的发生与长期应用抗生素、制酸药物、高血糖、食管黏膜屏障破坏、免疫功能低下、食管动力障碍、吸烟及环境、食品污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合并肾功能损害情况,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对5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8例急性胰腺炎中合并有肾功能损害者35例,占60.3%。其中重症胰腺炎18例,都有不同程度肾损害,本组高达100%。合并肾损害的患者住院天数延长(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易合并肾损害,严重时还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胰性肾病的认识,做到及早诊治,以降低其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尚未清楚,但众多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激发因素和免疫介导组织损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我们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索8(IL-8)及结肠黏膜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的变化,分析上述各项指标与UC临床分型的关系,从而探讨UC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愈合率和复发率。方法 60例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奥美拉唑组和法莫替丁组,先行短程治疗。奥美拉唑每日1次,每次20mg,治疗4周;法莫替丁每次40mg,每晚睡前服,治疗4周。结果 奥美拉唑组和法莫替丁组4周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0%(27/30)、66.7%(20/30),对溃疡愈合的47例进行长程治疗,奥美拉唑组用量20mg,每周2次;法莫替丁组20mg,睡前服一次;各用药一年,观察一年内溃疡累积复发率:奥美拉唑组为7.4%(2/27),法莫替丁组为30.0%(6/20)。奥美拉唑组短程治疗时溃疡愈合率高于法莫替丁组,而长程治疗时一年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法莫替丁组。结论 奥美拉唑对酸抑制程度强且抑制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泮托拉唑 (健朗晨 )与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随机分为泮托拉唑治疗组 (n =3 6)和雷尼替丁对照组 (n =2 4) ,治疗组予泮托拉唑 40mg ,每天 1次 ,连用 4周后加阿莫西林 0 .5g ,每天 3次 ,连用 2周。对照组予雷尼替丁 0 .15g ,每天 2次 ,连用 4周后加阿莫西林 0 .5 g ,每天 3次 ,连用 2周。 结果 治疗组溃疡治愈率 66.7%(2 4/3 6) ,总有效率 86.1% (3 1/3 6) ;对照组溃疡治愈率 41.7% (10 /2 4) ,总有效率 67.5 % (15 /2 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48,P <0 .0 1。结论 泮托拉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较理想的药物 ,其疗效可靠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