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现阶段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成骨的方法大致分为在化学药物作用、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转基因作用下的分化等.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研究所和骨关节科完成.材料:人骨髓基质细胞取自健康成年男性自愿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相关病毒由课题组前期构建.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髂前上棘骨髓,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纯化后取50%融合的P2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1×1010OPU/mL,孵育24 h后换为普通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组加入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相关病毒,其余处理与前组相同.阳性对照组向培养液中添加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空白对照组仅加入普通完全培养液,不进行特殊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Von Kossa染色检测人骨髓基质细胞中骨胶原结节形成.结果:处理后2周,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基本相似(P>0.05),而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组、空白对照组的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在骨髓基质细胞的胞浆内表达,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他3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阳性对照组可见大量红色骨胶原结节形成,明显多于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组、空白对照组.结论: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强  谢祥仁  王全兵  卢娟 《中国骨伤》2015,28(11):1056-1059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并股骨颈陈旧性骨折经一次性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7例外伤性股骨转子下新鲜骨折伴股骨颈陈旧性骨折患者行一次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 69~80岁,平均74.5岁。股骨颈骨折按照Garden分型:Ⅳ型2例,Ⅴ型5例。股骨骨折类型按照 AO分类均为 A1型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均采用生物涂层长柄股骨假体。术后观察其并发症并采用Charnley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 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泌尿系统感染1例,深静脉栓塞1例。5例患者在术后 6个月恢复步行能力,2例在 1年后仍需扶拐步行。按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总分(15.0±2.5)分,其中优4例,良2 例,中1例。结论:前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并股骨颈陈旧性骨折,具有关节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疼痛轻、可早期下地活动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5例,其中男45例,女110例;年龄60~96岁,平均72.6岁,70.1%是女性。按AO分型31-A2型103例(66.5%),31-A3型52例(33.5%)。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A2型骨折平均的手术时间为49 min,A3型为67 min。照机时间A2是96 s,A3为125 s。平均失血量A2为89 mL,A3为190 mL。本组均获随访,15%的患者输血,平均输血量A2为100 mL,A3为150 mL。内植物平均尖顶距20.1 mm(8~36 mm)是可接受的。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截止时,114位患者(73.5%)完全负重,基本恢复到术前的活动状态,25人(16.1%)扶拐行走,6人(3.9%)使用轮椅,所有的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25例出现髋部疼痛,1例内固定部位骨折,1例螺旋刀片切割,1例螺旋刀片退出股骨头。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优31例,良97例,差25例,失败2例,优良率82.6%。结论 PFNA是一种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对部分难复性骨折,应改进复位方法和提高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骨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共81处软骨病变的CT及临床资料,着重探讨软骨病变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结合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本组54例中,CT诊断甲状软骨病变6例(4例软骨骨折,2例软骨破坏)、环状软骨病变4例(2例软骨破坏,2例软骨骨折),肋软骨病变40例(共69根),其中软骨骨折38例共61根肋软骨,2例软骨破坏共8根肋软骨.软骨骨折的主要CT征象为软骨连续性中断(100%),软骨钙化片分离或移位(80.33%),断端周围多有软组织肿胀;软骨破坏的主要CT征象为软骨连续性中断,断端较为圆钝,但软骨表面钙化/骨化部分仍保留在软骨正常轮廓内,恶性肿瘤浸润软骨可呈“泥沙样”改变,周围软组织常见肿胀.结论 MSCT对软骨病变检出率高且能清晰显示软骨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及移位情况,对软骨破坏性病变结合临床病史可于术前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逆转录病毒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retrovirus pLXSN/hVEGF165)基因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h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全骨髓中分离培养人hMSCs,体外扩增纯化后随机分为4组:①retrovirus pLXSN/hVEGF165组:培养液中加入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1×1010OPU/ml,孵育24h后换普通培养液继续培养;②retrovirus pLXSN组:培养液中加入逆转录病毒空载体,其余处理与retrovirus pLXSN/hVEGF165组相同;③阳性对照组:培养液中添加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④空白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处理。各组细胞处理后2周,免疫组化观察VEGF表达,Von Kossa染色检测人hMSCs中骨胶原结节形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经多次换液传代,人hMSCs呈均一梭形形态。处理后retrovirus pLXSN/hVEGF165组与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逐渐趋于扁平,突起减少。retroviruspLXSN组和空白对照组形态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见VEGF主要在胞浆内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25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未见桡神经损伤、腕部畸形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5±1)26个月.肘关节功能根据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4例,良7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洪  李伟  谢祥仁  张功礼 《医学综述》2008,14(2):275-277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因此怎样有效、安全的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其治疗概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有严重基础疾病合并三期巨大褥疮或多发褥疮称为难治性褥疮[1]。截瘫患者行动受限,易发褥疮,多见于骶尾部、坐骨结节等部位,而神经营养障碍对创面愈合产生不利影响,臀部褥疮创面范围广泛,常合并软组织感染或骨髓炎,加之全身状况差,病情呈恶性发展,患者接受多次治疗,但疗效欠佳,为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现阶段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成骨的方法大致分为在化学药物作用、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转基因作用下的分化等。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临床研究所和骨关节科完成。 材料:人骨髓基质细胞取自健康成年男性自愿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相关病毒由课题组前期构建。 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髂前上棘骨髓,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纯化后取50%融合的P2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1×1010 OPU/mL,孵育24 h后换为普通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组加入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复制缺陷性腺相关病毒,其余处理与前组相同。阳性对照组向培养液中添加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钠。空白对照组仅加入普通完全培养液,不进行特殊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Von Kossa染色检测人骨髓基质细胞中骨胶原结节形成。 结果:处理后2周,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基本相似(P > 0.05),而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组、空白对照组的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 < 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在骨髓基质细胞的胞浆内表达,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他3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阳性对照组可见大量红色骨胶原结节形成,明显多于β半乳糖酐酶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组、空白对照组。 结论: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脊髓内结核病例在临床上比较为少见,因其临床表现与椎管内其他占位病变相似,故本病在早期难以确诊。2007年6月20日,我院接收了1例脊髓结核瘤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34岁,农民。1.5月前因头痛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1)结核性脑膜炎(2)双上继发性肺结核。行抗结核对症治疗好转出院,一直遵医嘱服用抗结核药,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呈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小便无力,无胸闷气促,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等症状。门诊经检查后以“脊膜瘤”为诊断收住院。发病以来,精神可,纳食一般,小便不能自行解除,大便2~3日每次。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及乙肝等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史及输血史。入院体查:T36.6℃、P78bpm、R20bpm、BP12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被动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胸廓对称,胸廓挤压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阴性。专科情况:颈软,双上肢肌力感觉正常,脊柱生理曲度正常,T6-T8棘突压痛(+),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