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TssE-6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BamHI和HindⅢ双酶切PCR纯化产物和pET30a(+)载体后连接,构建pET30a(+)-tssE-6重组质粒,转化到BL21大肠埃希菌中,利用1 mmol/L ITPG诱导,获得目的蛋白,进行10%SDS-PAGE、Western blot验证及Ni;柱纯化,利用生物学信息学软件对TssE-6蛋白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成功对TssE-6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经10%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包含组氨酸标签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4.2×10^(3)。TssE-6为不可溶包涵体蛋白,Ni;柱纯化蛋白的浓度为3.0 mg/ml,目的条带单一。TssE-6蛋白为含有170个氨基酸的不稳定亲水蛋白,带负电荷,分子式C_(851)H_(1349)N_(235)O_(255)S_(7),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19.176 91×10^(3),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无规卷曲分别占46.47%和40.00%。结论获得高纯度的重组TssE-6蛋白,预测该蛋白具有亲水性,为进一步研究TssE-6在T6SS中的功能以及新的检测标志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散发遗传性白内障患者主要候选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方法:收集2例蓝点状白内障、2例人字缝白内障、1例海马状白内障患者外周血标本,应用蛋白酶K法提取白内障患者血液中的DNA,针对α晶体蛋白(CRYAs)、β晶体蛋白(CRYBs)、γ晶体蛋白(CRYGs)、缝隙连接蛋白-50(GJA8)基因外显子区域,用Primer3.0软件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BLAST比对等方法检测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的突变.结果:在CRYBA1中,发现两名蓝点状白内障患者在第2内含子区域5′端 + 75位的变异T → G,另外3例患者(表型为人字缝、海马状)未找到该变异.结论:蓝点状白内障患者的变异属于内含子的多态性位点,系该两例患者的一种遗传标记.此5例散发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不存在于CRYAs、CRYBs、CRYGs、GJA8基因上,需继续筛查其他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
《实验诊断学》作为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之一,在留学生的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其全英文教学是个巨大的挑战。本课题组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语言、纪律、教学方式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总结经验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积极探索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以期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实验诊断学》的英文教学质量,为国际输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期单采血小板(SDP)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方法及在体外对内皮细胞迁移和成血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过期SDP使用离心浓缩法制备PRP,并采用凝血酶法激活PRP,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通过划痕试验和成血管试验评估其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血管能力的影响。结果过期SDP来源的PRP和SDP中血小板浓度分别为(1 723±352)×10~9/L和(398±52)×10~9/L,前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PDGF-AB、VEGF和TGF-β_1水平,在过期SDP来源的PRP中分别为(43.23±15.13)ng/mL、(327.61±72.55)pg/mL、(77.13±17.27)ng/mL;在SDP中分别为(7.16±2.49)ng/mL、(136.91±25.97)pg/mL、(18.90±4.59)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试验中,与SDP比较,过期SDP来源的PRP对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有明显影响(P0.05);成血管试验中,过期SDP来源的PRP促成血管能力优于SDP。结论过期SDP能制备具有高浓度生长因子的PRP,并在体外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血管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妇科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8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常规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确保患者用药准确及时,保持病房清洁,温度适宜。护理组44例以整体性、辨证性的观念为指导实施中医护理,包括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情志护理、自身保健、饮食护理等。连续护理7d为1疗程。观测临床指标、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护理2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观察指标(住院时间、产妇总满意率、心理状态评分)护理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妇科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分子伴侣Hfq蛋白进行高效表达和纯化。方法 PCR扩增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hfq基因并克隆至pMD19-T克隆载体中,测序验证后,用NdeⅠ和XhoⅠ双酶切pM D19T-hfq与pET30a(+),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含His标签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hfq,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采用SDS-PAGE与Western blot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通过Ni 2+螯合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 PCR扩增出正确的hfq基因片段,大小为237bp,与预期值相符。亚克隆质粒与原核表达质粒载体连接后进行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ET30a(+)-hfq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化DE3后经IPTG诱导5h,从细菌裂解液中检测到Hfq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单位(Mr)约为9.4×103。通过Ni 2+螯合柱纯化,获得单一SDS-PAGE条带的目的蛋白。结论 hfq基因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Hfq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得到Ni 2+柱层析获得的高纯度的sRNA伴侣蛋白Hfq,为进一步筛选与该蛋白有相互作用的sRNA及sRNA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热带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法 运用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咨询。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计算回收率、专家权威系数、重要性评分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及肯德尔协调系数。采用肯德尔秩相关检验分析专家协调程度,并用“界值法”筛选指标。结果 2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5,协调系数分别为0.25、0.32和0.27、0.36,显著性检验P<0.001。最终形成11项热带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7门热带医学课程。结论 构建的热带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较合理、可靠,可为热带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南省两所医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的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并比较其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该两所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出BC的59例感染住院患者病例,分析其感染的基本特征、药敏结果及菌株耐药性差异。结果 BC在痰(55.94%)和重症监护病房(18.65%)的检出率最高。两所医院BC感染患者均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基础疾病的患者最多,分别为11例和13例;其中一所医院的BC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敏感率较高,均90%,而另一所医院的BC除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34.62%,中介率15.38%)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50%,两所医院的BC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敏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C感染患者多数伴有基础疾病;不同医院的BC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主要表现为内容多以及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抽象概念。因传统教学法传授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知识方面表现不足。为了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促进学生吸收、掌握、应用免疫学中的知识,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引入传统教学模式(L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和LBL+PBL 3种教学法,并且通过笔试以及问卷调查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笔试考核方面3组在记忆性试题的成绩差异不大,然而在理解性试题中,LBL+PBL相结合双轨教学法组和PBL组的学生的成绩表现优于LBL组的学生。并且排名前30%的学生可能更适合参与PBL为主导的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结果表明LBL+PBL双轨制教学模式在3种模式中表现最为优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个中国无虹膜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家系的基因缺陷及产前诊断。

方法:收集1个患有无虹膜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国家系,从外周血中提取整个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直接测序法,分析人类配对盒基因(PAX6)的编码序列。妊娠18wk时对孕妇进行羊膜穿刺术,并根据突变筛查结果进行遗传学分析。

结果:无虹膜患者在PAX6的第5外显子中存在杂合缺失突变(c.113_129del GGCCGTGCGACATTTCC, p.Arg38ProfsTer12),该患者同时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产前诊断结果提示胎儿具有相同的突变,易患先天性无虹膜症,经产后随访证实。

结论:在中国先天性无虹膜患者中发现了PAX6基因缺失突变,为人类PAX6等位基因变异数据库提供了更多的文献资料,为产前诊断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