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白血病的类型选择相同方案、每平米标准剂量的治疗方案。化疗结束后两组出现血小板≤10×109· L-1,临床有明显出血倾向时,予以输注机采血小板。治疗组于化疗结束后72 h开始注射rhIL-11,1.5 mg· d-1,连续用药14 d。观察两组化疗结束后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恢复至100×109· L-1的病例数、出血情况、血小板输注剂量及第14天血小板恢复数值。结果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恢复至100×109· L-1的病例数及化疗后第14天血小板恢复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输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IL-11用于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恢复时间,毒副反应少,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区点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巢式RT-PCR对328例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欠佳及10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不同时期的51份骨髓标本进行ABL激酶区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纯化、测序以及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点突变的存在及类型。结果显示,12例检出点突变,其类型分别为M351T2例,Q252H7例,E279K1例,E255V及E355G各1例;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7.6%(3/17)、45.5%(5/11)和44.4%(4/9);血液学和遗传学耐药患者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0%(5/10)和44.4%(8/18),其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2.3%-87.7%和19%-69.9%;有点突变的12例患者的疗效均欠佳,经过加量至600m g,随访3-2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结论:ABL激酶区点突变是伊马替尼耐药导致CML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监测点突变的发生及其类型有助于早期进行疾病预后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ascin‐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87例结直肠癌和28例癌旁正常组织中Fasc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Fasc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分析Fasc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患者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Fascin‐1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38/87)和7.1%(2/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1蛋白表达在不同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肿瘤位置、分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Fascin‐1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0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ascin‐1蛋白高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HR]=2.087,95% CI:1.196~3.642, P=0.010)。结论 Fascin‐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相关。Fascin‐1蛋白可能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经治疗后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贫血患者68例,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贫血组(n=32)与中重度贫血组(n=36),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各组对象脑血流速度的差异.并对两组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重度贫血组较轻度贫血组和对照组各血管(LMCA、RMCA、BA、LVA和RVA)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P<0.05),轻度贫血组和对照组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贫血患者经治疗后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减慢(P<0.05),而轻度贫血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中重度贫血组患者LMCA、BA、LVA和RVA治疗前后血流速度变化程度显著高于轻度贫血组(P<0.05),而RMCA与轻度贫血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中重度贫血可造成脑血流速可逆性增快,监测贫血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可能对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血液学指标及细胞形态学上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17例初诊MDS患者(MDS组)和18例MA患者(M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生化检查及骨髓涂片的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及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组患者乳酸脱氢酶高于MDS组,MDS组患者血清铁蛋白高于M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组9例(52.94%)患者发生红系巨幼变,3例(17.64%)发生粒系巨幼变,14例(82.35%)红系出现其他病态造血,13例(76.47%)粒系出现其他的病态造血,8例(47.06%)患者出现淋巴样小巨核,13例(76.47%)患者的原始细胞增多,与M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血液学指标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相似文献   
6.
老年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型(MDS-RAEB)以及由MDS转化的急性白血病(MDS-AL)患者,大部分为高龄和(或)合并重要脏器基础疾病,对标准剂量化疗难以耐受,且化疗缓解率低、缓解期短、相关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孔凡良  蒋英俊  缪华纬  王凤云 《安徽医学》2012,33(11):1457-1460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VAD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9例患者难治性或复发性MM患者随机分为沙利度胺联合VAD组(n=25)和VAD组(n=24)。A组:25例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VAD化疗方案(VAD:(长春新碱0.4 mg/d静脉注射,第1~4 d;多柔比星10 mg/d静脉注射,第1~4 d;地塞米松40 mg/d口服,第1~4d,9-12 d和第17~20 d);沙利度胺200 mg/d口服)。B组:24例患者接受VAD方案(同上)。每治疗周期为28 d,持续4个周期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最终病例数分别为25例和23例(B组1例男性患者死亡)。2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和47.8%,A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A组较B组更容易产生便秘、嗜睡(P<0.05),2组患者的副反应程度均可耐受。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较单纯VAD方案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MM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能够很好的耐受。  相似文献   
8.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2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95例Ph阳性CML慢性期(CP)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15例加速期(AP)和12例急变期(BC)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或600 mgCd.结果 ①CP(早CP 56例,晚CP 39例):中位追踪15(5.0~44.0)个月,获得的总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7.8%,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80.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3.6%.其中早CP(<12个月)缓解率分别为98.2%、91.0%、80.3%;晚CP(≥12个月)分别为97.4%、64.1%、56.4%.②进展期(AP和BC):中位追踪15(6.0~33.0)个月,获得总的CHR、MCyR、CCyR分别为55.6%、33.3%,22.2%.③治疗中Ⅲ级WBC和Plt减少总的发生率在CP分别为15.8%,24.2%.进展期总的发生率分别为26.0%,40.7%.Ⅲ~Ⅳ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很少发生.结论 ①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经干扰素(IFN-α)治疗失败的CML-CP有较高的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率,且早CP较晚CP疗效更好.②伊马替尼对AP、BC患者也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与CP相比较差.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贫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经治疗后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贫血患者68例,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贫血组(n=32)与中重度贫血组(n=36),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各组对象脑血流速度的差异。并对两组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重度贫血组较轻度贫血组和对照组各血管(LMCA、RMCA、BA、LVA和RVA)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P<0.05),轻度贫血组和对照组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贫血患者经治疗后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减慢(P<0.05),而轻度贫血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中重度贫血组患者LMCA、BA、LVA和RVA治疗前后血流速度变化程度显著高于轻度贫血组(P<0.05),而RMCA与轻度贫血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中重度贫血可造成脑血流速可逆性增快,监测贫血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可能对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