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浅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行内固定手术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采用Gamma钉固定10例为A组,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1例为B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15例为C组。对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C组手术时间较A、B两组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最多,愈合时间长,C组出血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发生股骨颈干角变小1例,髋内翻1例;B组发生髋内翻2例,头钉穿出1例,内固定松动1例;C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一个很好的选择,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较小,出血少,固定牢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A组)37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B组)36例,Gamma钉固定组(C组)24例。分析各种方法的疗效及优缺点。结果手术时间:A组为(102±19)min,B组为(75±15)min,C组为(71±11)min;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A组为(501±134)ml,B组为(212±38)ml,C组为(198±31)ml;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X线暴露次数:A组为(7±3)次,B组为(8±3)次,C组为(8±2)次;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83.78%,B组88.88%,C组87.50%。结论 Gamma钉具有手术耗时少、术中X线透视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强、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优选内固定方法;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也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动力髋螺钉操作简单,适宜应用于无严重骨质疏松的A1型和A2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短节段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66例,41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9例经伤椎椎弓根行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短节段椎弓根器械(Dick除外)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例后路植骨融合和9例椎体成形术患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结合后路植骨融合或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比较跟骨骨折手术中对皮瓣采用拉钩牵开及克氏针固定牵开的病人术后切口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跟骨骨折手术中对皮瓣最优的牵开方式。方法:对81例89足跟骨骨折应用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手术治疗。术中皮瓣拉钩牵开组52足,克氏针固定牵开组37足。结果:术后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0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感染1例。其中拉钩牵开组5例,克氏针固定牵开组7例,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2%,18.92%。经统计比较有差异性(P<0.01)。结论:在跟骨骨折的开放手术治疗中,对皮瓣采用拉钩牵开较克氏针固定牵开的病人术后切口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应用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时宜采用拉钩动态牵开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四肢不同部位的新鲜骨折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后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愈合44例,延迟愈合1例,1例接骨板断裂,1例螺钉松动拔出,总愈合率达到93.62%。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位内固定,双极半髋关节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3种手术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18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随机采用复位内固定、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对比分析3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功能结果的评估使用髋关节分级问卷(hip rating questionnaire)和EuroQol健康状态测量表(EuroQol health status measure).临床结果的评估包括死亡率和并发症.同时比较3种手术方法的治疗费用.所有病例随访2年.结果:187例患者随机采用复位内固定、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3种手术方法之一治疗.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复位内固定组患者的2次手术率最高(复位内固定组39%,双极半髋关节置换组5%,全髋关节置换组9%).在随访第4个月及第12个月,复位内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分级问卷和EuroQol测量评分的结果最差.在随访第24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的功能结果要显著好于另外2组.尽管复位内固定组患者的初始费用最低,但是这种短期的优势会被随后与此相关的髋关节2次手术所抵消.结论:健康老年患者股骨颈移位性骨折治疗,关节置换术要比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更佳,费用更低.长期随访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比半髋关节置换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筏钉技术结合3D打印治疗伴有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铜陵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伴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采用筏钉技术支撑塌陷关节面,41例患者按不同的术前准备方式分为3D组(16例)和普通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一次性复位成功率、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关节面二次塌陷率等.结果 3D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患者术中骨折一次性复位成功率和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关节面二次塌陷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筏钉技术结合3D打印治疗伴有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术中骨折复位效率,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的选择上,多数研究认为螺旋型髋臼较压配型髋臼能的稳定性好。 目的:对比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9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随访4~51个月,平均32.6个月。②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 < 0.05),且螺旋型髋臼假体组稍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不良反应:压配型髋臼假体组置换1年后松动1例,术后行走疼痛3例,髋臼假体周围成骨6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3例,髋臼假体周围骨硬化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螺旋型髋臼假体组髋臼假体周围成骨3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表明螺旋型髋臼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PHILOS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可调式髌骨骨折整复器(可调式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可调式聚髌器治疗97 例髌骨骨折。结果:术后1周-3周逐渐下地行走;随访1年-3年,平均20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可调式聚髌器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是治疗各种类型髌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