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强直性脊柱炎(AS)的Anderson损伤(AL)是发生于椎体-椎间盘界面的破坏性病变,可累及三柱,通常理论认为由轻微外伤所致,或是慢性应力作用,多发生于胸腰段[1]。发生AL后,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后凸畸形的加重,甚至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临床上需要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有一部分伴有AL损伤,而且AL病损通常位于后凸顶点。但在临床工作中,对于AS患者的AL改变缺乏完整统一的从临床到影像学,再到病理学的一贯序列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正轴突是神经冲动传递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无论在中枢抑或是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诱导有效的轴突再生过程是改善神经功能的基础。现已证实,脊髓损伤后轴突能否再生不仅取决于其固有的生长能力,还取决于轴突所处的环境~([1])。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细胞对轴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动员能力及细胞骨架原料的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早期发现和明确诊断HIE对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我院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HIE患儿128例,本文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HIE的临床价值。1临床资料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临床确诊的HIE患儿128例,男92例、女36例,年龄8h-28d。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月),对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PJK的发生率、年龄、性别、手术术式、近端固定椎(proximal instrumented vertebra,PIV)相较于近端转向椎(proximal end vertebra,PEV)的位置、PIV的位置、脊柱后凸矫正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术前与术后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术前与术后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骶骨斜坡(sacral slope,SS)、术前与术后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PI-LL、矫正的丢失度、TK矫正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单个率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平均差异(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并给出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95%。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高质量队列研究。总计784例患者,其中213例休门氏病患者在矫形手术后发生了PJK(PJK组213例),非PJK组571例,随访时间为35.72±14.16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PJK的总发生率为23%(RD 0.23,95%CI 0.13~0.33,P<0.00001);PIV的位置(OR 0.37,95%CI 0.16~0.85,P=0.02)、脊柱后凸的矫正量(OR 4.52,95%CI 1.72~11.90,P=0.00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而PI(WMD -1.51,95%CI -4.75~1.73,P=0.36)、年龄(WMD 0.15,95%CI -1.80~2.09,P=0.88),性别(OR 1.08,95%CI 0.39~2.97,P=0.88)、手术术式(OR 1.2,95%CI 0.65~2.22,P=0.55)、PIV相较于PEV的位置(OR 0.6,95%CI 0.32~1.14,P=0.12)、术前LL(WMD -1.22,95%CI -5.86~3.41,P=0.60)、术后LL(WMD -1.43,95%CI-6.02~3.16,P=0.54)、术前PT(WMD 0.63,95%CI -1.82~3.08,P=0.62)、术后PT(WMD 4.03,95%CI -1.71~9.78,P=0.17)、术前SS(WMD -0.10,95%CI -3.40~3.19,P=0.95)、术后SS(WMD -1.15,95%CI -3.95~1.67,P=0.42)、术前TK(WMD 1.38,95%CI -1.21~3.98,P=0.30)、术后TK(WMD 3.13,95%CI -0.56~6.817,P=0.10)、PI-LL(WMD -2.40,95%CI -6.92~2.12,P=0.30)、矫正的丢失度(WMD -0.49,95%CI -2.92~1.93,P=0.69)及TK的矫正率(WMD -4.22,95%CI -12.63~4.18,P=0.32)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23%,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时,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5.
正脊髓损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常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治疗恢复手段十分有限,预后不佳。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一般被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主要与受伤原因和暴力严重程度有关,损伤过程主要发生在暴力发生的瞬间或是之后几秒内,所以干预的机会和手段十分有限[1]。继发性损伤是在原发性损伤因素的基础上发生局部出血,细胞坏死,细胞内酶类释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3年11月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试验性治疗证实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T细胞性1例,4例为单发病灶,2例多发,4例靠近中线部位,肿瘤周围水肿较轻.DWI、FLAIR及T2W多呈高及略高信号,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多为中高度明显强化,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占位效应较轻.结论 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认真分析,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尘肺大阴影毛刺样改变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大阴影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从62例均具大阴影的已诊断尘肺叁期患者中,选出其中22例有尘肺大阴影伴影的X射线胸片及CT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大阴影伴影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X射线胸片表现:大阴影毛刺样改变表现为大阴影边缘细长须状阴影,阴影在侧胸壁侧接近平行走形.毛刺样改变位于大阴影侧胸壁侧者22例,位于纵隔侧者4例,位于足侧者2例,位于前胸壁侧者16例,位于头侧并前胸壁侧者5例(经侧位胸片观察),未见位于背侧者.CT表现:大阴影毛刺样改变表现为大阴影边缘稀疏(与胸片相比较)、细长线状阴影,与肺癌毛刺不同.毛刺样改变在侧胸壁接近平行.侧胸壁侧有毛刺样改变者22例,大阴影周围(指冠状位)均有毛刺样改变者1例,毛刺样改变在前胸壁侧者21例,在纵隔侧者13例,在背侧者1例.大阴影头侧未发现毛刺样改变.结论 尘肺大阴影毛刺样改变是尘肺大阴影所具有的重要影像学特征之一,其在尘肺大阴影的诊断尤其是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62例有大阴影的叁期尘肺影像学表现,总结各种影像学特征(包括胸片及CT),归纳与其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62例尘肺病大阴影中,59例位于双上肺,12例呈双侧"腊肠样"改变,28例呈团块状,9例呈斑片状,2例位于双肺门旁呈"瘤样",4例双肺含3个以上大阴影。2例合并肺癌,6例合并结核,1例单侧肺大阴影。依据大阴影某种影像学特征占总数的5%为界限,将大阴影分为"常见"与"不常见"两类,"常见"尘肺大阴影依据胸片及CT并结合相应的职业史诊断不难,"不常见"尘肺大阴影需与肺结核、结节病、肺癌等其他类似疾病相鉴别。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分析稀土尘肺及观察对象的影像学表现,总结稀土尘肺的影像学特征。回顾性分析33例稀土尘肺及观察对象的各种影像学(主要是胸片及CT)表现,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胸片表现:小阴影以p为主33例,小阴影以双中、下肺区分布为主33例;高分辨率CT表现:小阴影以p为主33例,14例观察对象的小阴影分布显示,双中肺野分布13例,双下肺野分布1例;壹期尘肺中,双中、上肺区小阴影分布12例,小阴影表现为小叶中心分布且境界清楚的微结节。贰期尘肺中,小阴影双肺弥漫分布7例,以双中、上肺区分布最密集,双下肺区较双中上肺区为少,肺底部分布微结节1例,小阴影均为境界不清楚微结节7例。提示,稀土尘肺的小阴影以p影为主,分布特征同其他以p影为主的尘肺类似,密集度较低的小阴影境界清楚,密集度较高的小阴影可伴玻璃样改变。利用HRCT技术可详细显示稀土尘肺小阴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尘肺观察对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尘肺观察对象行胸部多层螺旋CT高分辨率扫描(HRCT),并将扫查结果与传统高仟伏X线胸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HRCT检出p影46例、s影38例,p影主要分布在双侧中上肺野,其中45例以小叶中心性分布为主、1例以淋巴分布为主;s影主要分布在双侧中下肺野,其中33例表现为肺内不规则线状影伴肺纹理增多且走行僵直扭曲、4例表现为小叶中心性磨玻璃样结节、1例伴有"界面征";另有8例表现为单纯小叶中心性分支状阴影、12例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3例未发现异常。结论 HRCT较传统高仟伏X线胸片更能确切地显示尘肺观察对象的肺内影像学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