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通过抑制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环氧化酶而起到镇痛作用[1]。此类药物可以单独用于较小手术的镇痛,也可以在大手术的多模式镇痛中起到重要作用,改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通常认为,有效地控制术后的急性疼痛能阻止其向慢性疼痛的转变。环氧化酶2(COX-2)特异性抑制剂有着与传统的NSAIDs相同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和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注射用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改良单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传统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采用改良单侧PLIF治疗30例(观察组),采用传统PLIF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优良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1±4.27)个月;对照组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9±4.49)个月。2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创伤相对较小,有利于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同时术中能够有效减少对椎管内的干扰,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6例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64~81岁。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分;神经功能评分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行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抗菌治疗。根据患者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疗效。结果6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95~455 min(平均370.8 min),出血量760~2250 mL(平均1536.7 mL)。无出现硬膜撕裂、神经症状加重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复查炎症指标正常。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物无移位,无螺钉松动和钉棒断裂,植骨区域骨性融合良好,原感染椎体无炎症信号。末次随访时患者背部疼痛VAS评分为2~4分。2例患者ASIA分级从C级改善至D级,4例患者维持E级;4例患者最终可独立正常行走,2例患者需助行器辅助行走。结论椎体成形术后手术椎体感染会导致背部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加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相应的抗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50例需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试验过程遵循双盲对照原则.P组患者术后给予帕瑞昔布静脉推注4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ml),2次/d.C组患者术后在相同时间给予生理盐水2 ml.P组和C组术后,给药时间为2d.两组患者术后均不限制其他镇痛药物(本试验采用阿片类药物吗啡)的使用,作为一种镇痛补救措施.术后(2、6、12、48h)对患者进行疼痛强度视觉模拟(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评价,其他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消化不良、头痛、呼吸抑制(<8次/min)、心血管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P组6、12、24、48 h VAS评分低于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后镇痛满意率优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阿片类药物(吗啡)的使用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C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后的镇痛,并且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术后患者的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8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其中37例采用单侧切口完成双侧混合内固定(A组),45例采用双侧切口完成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均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6及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情况和融合情况等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患病侧、随访时间和术前VAS及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110±24min、68±19ml、29±3mm、23±7h、2.9±1.0d;B组分别为155±35min、96±27ml、59±5mm、27±9h、3.4±1.2d,两组间比较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腿痛VAS、ODI评分及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1d腰痛VAS评分A组(4.1±0.8)优于B组(4.8±1.0)(P<0.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双侧混合内固定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完成MIS-TLIF手术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但前者更加微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等指标,探讨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意义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 2011年1月收治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52例行切开TLIF手术(Open-TLIF)并放置引流管,28例行MIS-TLIF手术并放置引流管,32例行MIS-TLIF手术但不放置引流管,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最后比较三组临床结果.[结果] Open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81±96)ml,术后引流量(324±146) ml,引流管放置时间(3.0±0.8)d;MIS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78±34)ml,术后引流量(46±.15) 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3)d;MIS不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1 ±30) ml.三组间比较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引流组与不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引流组术后5d腰痛VAS评分优于引流组(P<0.05),术后平均下地时间和住院日均短于引流组(P<0.05).[结论]在术中止血彻底的前提下,单节段腰椎MIS-TLIF手术可以不放置引流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塞来昔布和帕瑞昔布在腰椎融合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120例腰椎融合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帕瑞昔布,B组给予塞来昔布,C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所有患者术前1 h、术后12、24 h给药,观察术后1、6、12、24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吗啡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吗啡用量在6、12、24h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为8.1mg、11.0mg、13.73 mg;B组平均为11.4 mg、18.2 mg,25.28 mg;C组平均为16.3 mg、25.4 mg、37.5 mg)。A组VAS评分在1、6、12 h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6 h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为5.4,4.3,3.5;B组平均为7.1,5.2、4.4;C组平均为7.3,6.2,4.7)。3组在镇静状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给予帕瑞昔布比塞来昔布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术后吗啡用量和降低VAS评分。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提出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新的临床分型并评价其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7~70岁(42.4±16.1岁)。后正中入路6例,经椎旁肌间隙切除横突入路7例,腹膜后间隙入路17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5例。依据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将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按部位分为3型:Ⅰ型,病变位于椎体旁,小部分沿神经根向椎间孔生长,未突入中央椎管;Ⅱ型,病变位于椎体旁椎间孔之外;Ⅲ型,病变位于椎弓后方的竖脊肌。每型按占位大小进一步分为a、b两个亚型,病变长轴≤50mm为a型,>50mm为b型。3名观察者先后进行两次评估分型(间隔1周),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VAS评分,并结合影像学复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Ⅰa型4例,Ⅰb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14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3位观察者分型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为0.924~1,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49~0.924,均高度一致。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患者为胸段Ⅰa(1例)、Ⅱa(5例)型,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a(3例)、Ⅱa(4例)型,17例经腹膜后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b(3例)、Ⅱb(14例)型,5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患者为胸、腰段Ⅲa(3例)、Ⅲb(2例)型。34例一期全切,1例未能全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未见明显缺失。33例患者获得3~90个月(42.5±33.3个月)随访,其中32例复查MRI未发现病变复发,1例脂肪肉瘤复发。VAS评分术前为7.7±1.6分,术后1个月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1分。结论:基于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大小,进行合理临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丝素/胶原蛋白支架联合许旺细胞(SCs)/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共培养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分别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SD大鼠SCs和ADSCs,并将SCs与ADSCs按照2∶1的比例和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共培养,来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用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实验随机分为4组:单纯丝素/胶原支架移植组(Scaffold组)、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移植组(TEN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utograft组)、未手术对照组(Normal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Instron5865力学试验机测试导管的力学性能,扫描电镜(SEM)观察导管内部空间结构及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术后12周分别行电生理学及形态分析学等一系列检查评估神经再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Turkey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导管内部相通性良好,在三维的孔隙中及表面上有许多神经元样细胞生长并伸出长突起,细胞生长状况佳。力学试验机测试显示导管最大和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10.80±0.30)MPa、(8.14±0.20)MPa。根据再生神经大体观察、电生理学检查及形态学结果统计分析可得,各组实验动物都不同程度上实现缺损神经的修复再通。但从实验动物神经修复效果来讲,TENC组和Autograft组都较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优于Scaffo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素/胶原蛋白支架联合SCs/ADSCs共培养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具备初步生物神经样结构,且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再生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接及促进神经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