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10例,脑卒中后非失语症患者10例为非失语症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21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 NIRS采集8min的静息态数据,并选择与语言相关的关键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Broca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Wernicke区、角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作为感兴趣区,分别与全脑做相关分析,获得各组的脑功能连接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完全性失语症组全脑语言网络功能连通性和连接比下降,其中连接比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在左侧DLPFC-右侧SMA、左侧DLPFC-右侧Wernicke、左侧MTG-右侧MTG、左侧SMA-右侧Wernicke、左侧DLPFC-左侧SMA、右侧DLPFC-左侧SMA、左侧SMA-右侧SMA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较于非失语症组,完全性失语症组表现出左侧MTG-左侧角回间功能连接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全脑语言网络的功能连通性与连接比以及关键语言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引起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其中左侧MTG-左侧角回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为关键功能连接,左侧MTG和角回有望成为针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新的神经调控靶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研究吞咽相关任务时大脑皮质激活及偏侧化情况。 方法:纳入22名健康成年被试,在fNIRS采集过程中执行咀嚼及舌尖滑动任务,对任务激活脑区进行分析,并计算不同脑区的偏侧化指数。 结果:在执行咀嚼任务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PMC)、左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PSC)、左侧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pSMC)、左侧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 SMG),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右侧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s, FEF)、右侧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及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右侧额极区(frontopolar area, FPA)及右侧额下回三角区(pars triangularis, PTG)脑区明显激活。舌尖滑动任务则表现为双侧PMC、双侧PSC、双侧pSMC及左侧SMG脑区明显激活。同时在全脑及PMC、pSMC、PSC等脑区的激活呈现偏侧化模式。咀嚼任务主要表现为局部脑区的左侧偏侧化激活,舌尖滑动任务表现为局部脑区的右侧偏侧化激活。全脑左右半球间的偏侧化变异性较大,且与利手无关。 结论:fNIRS可应用于吞咽相关的脑功能研究。PMC、pSMC、PSC、SMG、STG、MTG、PTG等脑区与吞咽特定过程的神经调控有关,并表现为偏侧化激活模式,并且随着吞咽活动的进行,相关脑区的激活可能存在从左侧逐渐向右侧偏侧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即刻影响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或病房招募脑卒中患者10例,随机分为iTBS组和安慰刺激组,i TBS组接受单次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区(primary motor cortex,M1)的iTBS干预,安慰刺激组接受单次患侧M1的安慰刺激干预。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评估和近红外脑功能检测。结果:与安慰刺激组相比,i TBS刺激组干预后功能连接强度在患侧M1区-健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和患侧M1区-健侧辅助运动皮层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SMA)较干预前显著性升高(P<0.05)。然而,双侧M1区的MEP波幅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次iTBS刺激可引起大脑发生即刻的神经可塑性改变,但未能引起大脑结构或功能的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5.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对比观察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差异。 方法:应用fNIRS分析20例左侧、20例右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静息状态下各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并在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第一躯体运动区(M1)、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PSC)中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基于氧合血红蛋白情况下,左右脑卒中组的全脑功能连接平均强度均低于健康组;同源比较中左侧脑卒中组与左侧M1区(患侧)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兴趣区(ROI)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右脑卒中组的左侧PFC、左侧M1区(健侧)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ROI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异源比较中左脑卒中组和右脑卒中组与健康组相比左侧M1与右侧M1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健康组相比,左右脑卒中组的患者的双侧大脑半球间即健侧和患侧半球间M1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有明显减弱。另外,相较于健康组,右脑卒中组在左右半球PFC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左脑卒中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ROI功能区间功能连接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脑卒中组的PFC区、M1区与FMA评分以及Brunnstro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研究中,左右脑卒中组的全脑功能连接平均强度均低于健康组;其中左脑卒中组的患侧M1区功能连接低于健康组,而在左右半球间的功能连接中左右脑卒中组的两侧半球M1区间的功能连接均减少,右脑卒中组的两侧半球PFC区间的功能连接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时的脑网络功能连接差异。方法 2021年4月至6月,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0例分别行患侧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运动前后各采集fNIRS数据8 min,基于氧合血红蛋白,分析前额叶(PFC)、上肢与手功能区(H)以及初级躯体感觉区(S1)的功能活动和功能连接。结果 单侧任务后,患侧H区功能活动较运动前增强(t = -3.135, P < 0.05),患侧H区与患侧S1区、患侧H区与健侧S1区、患侧S1区与健侧S1区间功能连接强度较任务前增强(|t| > 3.218, P < 0.05)。双侧任务后,各区功能强度和各区间功能连接均无显著性差异(|t| < 2.385, P > 0.05)。单侧任务对患侧H区功能连接的增强效应高于双侧任务(t = 2.026, P < 0.05)。结论 相比双侧任务,脑卒中患者单侧上肢训练对强化相应功能脑区的即时效果更好,可对脑功能连接产生更明显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观察运动功能不同的脑卒中患者脑静息态功能连接情况,可为临床制定非侵入性脑刺激方案提供治疗靶点。 方法:应用fNIRS基于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观察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组静息状态下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情况。 结果:基于氧合血红蛋白情况下,严重运动障碍组同源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EN)及腹侧注意网络(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VAN)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严重运动障碍组非同源脑网络(SEN-VAN,SEN-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SEN-额顶网络(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VAN-DMN)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基于脱氧血红蛋白情况下,轻度运动障碍组同源脑网络(VAN)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5),严重运动障碍组同源脑网络(SEN,VAN,DMN)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严重运动障碍组非同源脑网络(DMN-VAN,VAN-FPN,FPN-DMN)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 结论:fNIRS适用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重度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同源、非同源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领域”中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的称呼一般使用“受试者”一词,国际上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领域中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对这一概念的不断认识,经历了具有理性、人文特征的嬗变。在法语世界中,现如今一般表述为“les personnes qui se prêtent à la recherche”(“同意或承诺<进入>研究的人”), “voluntaire”(志愿者),在英语世界中,除了 “subject”一词,还有“participant”(参与者), “volunteer”(志愿者)。通过以英语、法语、汉语为“历时性”研究线索,用“同时性”方式考察《纽伦堡法典》时代,《赫尔辛基宣言》时代以及当下这三条时间线索中所涉及的同一概念和意义,以及它们各自在英语、法语、汉语中的“存在状态”。对 “subject/sujet”“les personnes qui se prêtent à la recherche”“participant”和 “volunteer/voluntaire”进行概念、表述、语义辨析,根据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学之尊重自主原则出发,呼吁中国官方和学界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领域中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的称呼重新进行研究,从概念、表达、语义、意识、认知、行为等层面去真正理解这一概念、群体的意义,进而提出替代表达方式,为法律文件中的表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和神经电生理指标观察单回合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c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例,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设计,在健侧M1区随机交替进行单回合c TBS经颅磁刺激干预和假刺激干预,两种干预方式间隔1周。每次干预前后采集健侧和患侧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fNIRS静息态数据。选择双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辅助运动皮质(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SMA)、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体感联合皮质(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cortex,SAC)作为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青年人、老年人在静息状态下皮层脑网络功能连接的特征。方法:纳入30例青年受试者、30例老年受试者,采集8min fNIRS静息态数据。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红蛋白(HbR)在时间序列上的浓度,计算两组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强度,并在感觉运动网络(SEN)、背侧注意网络(DAN)、腹侧注意网络(VAN)、默认模式网络(DMN)、额顶网络(FPN)、视觉网络(VIS)层面比较同源、异源脑网络的组间差异。结果:基于HbO2的功能连接分析发现,老年组在SEN、DAN、DMN、FPN、VIS内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降低(P0.05),VAN内未见显著性差异。异源脑网络间的分析发现,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除SEN-VAN、SEN-DMN间功能连接强度无显著差异外,其余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基于HbR的功能连接分析发现,老年组在SEN、DAN、VAN、DMN、FPN内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降低(P0.05),VIS未见显著性差异,异源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fNIRS适用于年龄相关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组的同源、异源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均低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